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以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都市圈中,中心城市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但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容易在"虹吸效应"影响下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失去发展机会。如何保存非中心城市的实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目前阶段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东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埼玉县为例,分析在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埼玉县如何从中获得机遇,进而通过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取得长久稳定发展,实现非中心城市地位逆袭,最终为国内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冯更新 《城市》2013,(1):3-11
一、城市群概念和中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一)城市群的概念一般来说,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聚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及小城镇,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城镇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城镇集合体。在我国,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和都市圈统称为城市群。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以都市圈、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承载模式,不仅仅符合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也符合区域内各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正>导言石坚(专题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2]。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3]的任务,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形成梯次配套产业圈的重大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5.
张军涛  杨代刚 《城市》2010,(6):29-33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体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带等组合城市形态转变。城市群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加以使用,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刘荣增 《城市》2008,(2):3-7
城镇密集区.国外也称作多中心城市区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多个大中城市为核心.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发生着密切联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连续性分布的密集城镇地域。国内有一些相关概念与其近似,如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带等。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区域整体性强、结构层次多是城镇密集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经济及城镇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两个抓手,一个是城镇化战略,一个是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之一,应不断创新,大力推进珠三角高水平的城镇化,并促进大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级都市圈.应以一条城市主轴和三个城市群支撑大珠三角都市圈的发展.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加强深港合作、珠澳合作.  相似文献   

8.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庶的经济地域,构成了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两个辐射扇面的战略枢纽点和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不少经济学家断言,未来的区域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竞争,未来的城市竞争也决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都市圈之间的重量级较量。  相似文献   

10.
都市圈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层面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与各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客观准确把握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有助于支撑都市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基于一般性统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高德地图API等多源数据,从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各市跨区域交通联系情况、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都市圈1、2、3小时圈覆盖范围及特征对南京都市圈内部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跨区域人口联系强度远低于市域内部出行,跨区域出行以东西向为主,毗邻地区出行主要分布于边界地区。南京都市圈1小时圈覆盖范围在21%左右,小时圈范围扩大主要依靠轨道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