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批《水浒》对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评改,删除了繁杂重复的诗词韵语,从而保持了整体叙事节奏的连贯与紧凑,缩短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提出了注重人物感受,着重表现人物心态,强调小说人物言行的性格化、心理化描写;强调由作品中人物视点表现情节与场面,限制叙事者过多介入等观点。他的理论加强了小说文人化、书面化的倾向,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模式理论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2.
探讨海明威第一本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创作风格 ,对研究其整个创作风格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在该小说中 ,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场景手法、戏剧手法和嘲弄手法塑造人物的个性。场景是海明威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 ,场景是纲 ,人物个性和人物的人生观都围绕场景进行 ;戏剧手法是海明威最具影响的表现手法 ,人物对白栩栩如生 ,寥寥数语就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嘲弄手法贯穿海明威的小说 ,小说中的嘲弄是对人物命运的嘲弄 ,用浓缩了的笔墨来揭示人物痛苦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黄吟珂 《东南学术》2012,(1):255-261
对宋惠莲的人物研究,目前学术界大多把宋惠莲从整部《金瓶梅》中脱离出来,而仅仅从小说写宋惠莲的那五回中来探讨其人物行为前后的不一致性及其死亡的原因和意义等。本文认为,与其说宋惠莲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不如说宋惠莲是小说中的一个符号。本文旨在通过对宋惠莲作为隐寓符号——镜像符号、性符号、死亡符号——的叙事功能的分析,从而更深层面地探讨其在建构金瓶梅的人物世界、架构小说情节以及传达小说主旨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前期的基本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既表现在他的小说中,也反映在他的杂文里。就小说而言,既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也体现在环绕着主要人物活动的次要人物身上。许多研究者在探讨鲁迅小说中关于改造国民性这一深刻思想内涵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即鲁迅小说中许多看来不大重要的人物,对表现主人公性格,反映国民性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只是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评估得出结论,如忽视  相似文献   

5.
影响我国古小说发展的不仅仅是先秦的雏型小说和寓言、神话,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不容忽视。战国中后期产生的《战国策》的某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描写、场景安排、结构线索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有重要影响。其对我国古小说民族特点,诸如重人物精神风韵点染而较少刻画外在形貌、不以人物形貌的大段白描取胜而以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等特点形成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对微型小说人物作用的争议 ,本文提出两种状态并存的观点 ;同时 ,就微型小说人物塑造的原则 ,提出“单质性”和“特征性”的观念 ;对微型小说的人物塑造 ,指出独特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发展的三大因素小说的审美重心是人物.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是:历史学、诗美学、勾栏瓦肆的市民层听众心理学,它们也对人物审美发挥着制约作用.历史对小说审美的最主要影响是写实性和人物众多性.中国长篇小说人物阵容庞大,有一个群体结构.这似与中国小说再现社会的历史世相庶几相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8.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06,19(4):16-21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明清白话小说有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者不定视角、叙事者固定视角、人物不定视角、人物固定视角.由于明清白话小说叙事中叙事者主导、叙事者与人物之间的分化尚未完全完成等特点,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主导视角类型是叙事者不定视角,以及人物固定视角,叙事者固定视角,人物不定视角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不多见且不典型.  相似文献   

10.
尹缉熙 《云梦学刊》2001,22(6):68-70
明清之际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时,提出了次要人物的概念,及与主要人物的关系,论述了人物艺术作用,探讨了塑造次要人物的基本方法等,这对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理论、小说美学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语用学,它能够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邹娟娟 《云梦学刊》2003,24(4):116-118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却能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从语境、翻译的过程、可译性等角度深入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作为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已被广泛使用。商业广告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离不开信息关联。通过运用关联理论、信息的明示和推理,结合商业广告语的特点,从语音、语意和修辞等方面探讨商业广告语的主题和功能突显,以此达到捕获受众的注意力并宣传广告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揭示了背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体现了译者在这一交际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探索美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有助于进一步将译语接受者的百科语境知识融入翻译过程,加深译语接受者对影片内容、影片搭载的原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也有助于译者和译语接受者将自己的认知体验融入到影片赏析中,对影片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  相似文献   

15.
语用充实的触发因素是什么?如何确定语用充实的方向?语用充实过程是怎么进行的?充实过程何时终止?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应用其话语理解程序对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充实过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间接性指责话语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Searle的ISA理论在阐释间接性话语时忽略了S和H的个人认知语境,不能解释S为什么绕圈子指责H以及H如何推理等问题。文章运用关联理论的重要观点即明示一推理过程、认知语境、语境效果和最佳关联等来分析间接性指责言语行为,旨在证明关联理论的阐释力强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有着丰富的仿拟这一既新奇又独特的语言手段,对它的理解与认知,必然是一个由交际对象为获得仿拟的语用意义而进行的语用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依赖互明和关联两个条件。交际者将交际意图以关联的仿拟形式明示出来,交际对象则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理出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运用关联理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深度阅读的主旨大意题以及推理判断题,试图从关联的角度为考生应对深度阅读理解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的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万民 《齐鲁学刊》2003,(4):118-120
接受美学理论高度肯定了读者在美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 ,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 ,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影响教育的效果 ,“学生参与”是实现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最佳路径等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下,诗歌是可译的。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桥梁,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必须传递最佳关联性。以《鹿柴》为例,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从影响关联性的两个因素方面对其译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