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国内有的学者提出的"对日新思维"理念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新思维"与当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有损中国的国家利益的.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问题上的确需要"新思维",但应当是以更加理性和现实的态度看待日本的现状和发展.不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外交上,都必须坚决摈弃那种"为了友好就可以放弃其他一切"的思想,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利益观随时代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其基本出发点是国家主权和安全,并以此构成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秉持国家利益和国际礼仪相结合的原则,外交政策灵活务实.改革开放期间第二代国家领导集体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将“和平与发展”视为新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时期第三代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以世界多样性、多极化为前提,提出新的安全观.21世纪以来新的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理念是建立在“和谐世界”的基础之上,推进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不同领导集体和国家利益观,在时序上各有重心,但是在思想体系上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入世近5年,我国在谋求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问题上难以令人乐观。对中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的巨大进步,欧美等国并非没有看到,但是它们依然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其目的在于以市场经济问题为砝码实现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的本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代表西方主流思想的一批学者鼓吹文明的冲突将占据全球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些观点尽管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并且言过其实,但文明(文化)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确实是大大加强了。作为文化的载体,各国的媒体在国家利益的维护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媒体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成为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国家利益内涵的发展 所谓“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行为体在满足国家行为系统的需要时所具有的利益” ①。传统上,有三类国家利益是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即国家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保护主义正在抬头,以美国为首的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纷纷以保护“国家利益”、“基本安全利益”为由,对外国投资者实施严格的审查与监管措施,从而在国家层面上阻止FDI的进入.投资保护主义尤其是那些在执行现有法律或规定过程中的“隐性”投资保护已对中国和全球FDI构成威胁.中国正值对外直接投资关键期,在美投资事实上面临了更为严苛的审查和投资保护壁垒,据此,我们需要做出策略性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都是以谋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目标,必须有正确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而正确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是以科学的国家利益观为基础的。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反映了国际交往发展规律的国家利益观。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可以为我们在复杂的国际交往和斗争中,为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一、在理解国家利益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国家利益的合理表达及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界所忽视。《民法典》中的国家利益可以区分为市场利益、管制利益与抽象的国家利益三种基本的利益形态,不宜将国有资产等同于国家利益;管制利益是一种秩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主权权威性,需要谨防管制利益过度侵蚀私法自治;当抽象的国家利益面临侵害之虞,由于公权力主体的缺位,需要加强合同监管与法院的职权审查。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行政利益存在利益关联,但是仍有区分的必要,尤其需谨防以国家利益之名行行政利益之实。在规范效果上,通常应对《民法典》第153条的“公序良俗”进行目的性扩张,从而将国家利益纳入公共秩序的范畴。但是,损害《民法典》中的国家利益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合同未生效也有适用空间。在行政许可审批影响合同效力时,应当优先认定合同未生效而非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贿罪中“不正当利益”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访非  曲明 《理论界》2004,(4):94-94
我国1997年刑法第389条第1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所以,认定行贿罪要求主体主观上具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方可成立。关于对“不正当利益”的界定,尽管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不正当利益的外延不易过宽,只要国家明令禁止获取的利益才是不正当利益。也就是说,“不正当利益”等同与“非法利益。”第二种观点认为,不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指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之前。存在于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人们对国家权力配置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这种特殊社会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反映。其基本范畴,是以服从和服务于皇权专制制度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皇权至尊观念与圣主期盼意识、民本理念与“子民”意识、吏治思想与清官意识、宗法宗族观念和崇祖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国家”出现于近代西方为据而认定“国家利益”形成于近代西方的观点,混淆了 “国家”与“民族国家”、“国家利益”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如同民族国家本身只是国家的一种具 体形式,“民族国家”是“国家”的种概念一样,民族国家利益也只是国家利益的一种具体形式,“民族国 家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种概念,而不是国家利益的全部外延。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概念还需要理清 国家利益意识与国家利益本身、国家利益与国人利益、国家利益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国家利益与公共 利益、现实的国家利益与理想的国家利益、实际的国家利益与声称的国家利益等等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些 关系,对于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概念,深入研究国家安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姬超 《人文杂志》2023,(4):11-21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理论中尚没有取得应有的关注和地位。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以资本为中心”,国家服务的是资本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现代化,也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由于中国“社会嵌入在国家之中”的历史事实,推动现代化成为国家的内在责任,国家伴随着现代化而成长。基于国家成长角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表明,国家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国家作用具有差异性。在“站起来”阶段,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强制性整合,为现代化的启动奠定基础;在“富起来”阶段,国家着力增强经济和社会主体力量,释放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强起来”阶段,国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基础性框架,创造发展新动能和新平台,推进可持续的现代化。中国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新成果、新形态,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参考或镜鉴。  相似文献   

12.
黎永莲 《南方论刊》2008,(12):47-48,44
文章以国家利益为视角,分析从GATT到WTO的贸易自由化进程,说明国家利益是贸易自由化的内在动力,中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既要遵循国际惯例,更要遵循“国家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主体构成以及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 ,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沉船文物被打捞上岸后的处置问题不太明朗.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表明如果“区域”沉船文物存在来源国、文化上的发源国或历史和考古上的来源国,应当优先考虑这些国家保存或处置沉船文物的权利;如果存在可辨认的物主,那么物主对该沉船文物仍享有所有权.实践中,如果由美国法院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国家船舶和财产,中国应主张国家财产扣押豁免以排除美国法院的管辖权以及打捞物对中国有主权利益以促使法院将打捞物交由中国政府保管;对于私人船舶和财产,中国可通过支付打捞报酬以恢复对沉船文物的处置权利.  相似文献   

15.
徐晋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45-148
文化是软实力体现的一种,它对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国家利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战略文化,但在当今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战略文化进行再建构,以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适应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李涛  宋玉波 《江淮论坛》2011,(1):145-153,103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多中心的广泛参与.在国家与地方、宏观与微观之间形成合理的、富有共性与个性特色的统筹试验治理策略,以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完美协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统筹城乡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统筹”难题——既有教育系统内部本体意义上的统筹困挠,义有外部各种礼会和政治既得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它们与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展开深层利益博弈。统筹教育改革之谓“统筹”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通过平衡与协调争取事实利益与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曲折过程;“统筹”不好,则改革难免夭折于襁褓。鉴此,文章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概念、历史与现状”四角度对其进行动态耕犁,方是清晰把脉中国下一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深入治理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传统公共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建设的重要议题。中国传统公共精神是以“公”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为根基,以保障人民利益和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公共精神的七大精髓,即天下为公——场域的公共性、民为邦本——价值的指向性、为政以德——行为的约束性、道法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法治精神——制度的保障性、革故鼎新——内涵的时代性和天下大同——未来的完美性之间存在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传统公共精神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民性的发展观、服务型政府、生态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创新型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刘子建近代以来,美国不断扩大其在华权益。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侵华权益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和“利益均等”原则,以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权益。这一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列强侵华...  相似文献   

19.
双重挑战下的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因素包括:工业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与有差别的利益分配机制、“官本位”取向与城市分级制度等。“有产业,无社区”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中国城市化面临“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双重挑战,因此,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必然坚持多样化的城市发展策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应当是既符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又有利于实现自身的长远利益。中国的对日战略也应该是对中日两国相关的国际形势及日本对华政策深刻研究的结果。对中国而言,对日政策的理性目标是真正的友好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低的底线是防止政治斗争激化导致全面对抗。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曲折地向前发展。中国在对日关系中必须有“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