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想象概念发展史上,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努力功不可没,他们分别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推动了想象概念的历史发展,使其最终被确认为文艺创造的本质力量。文章通过对该派代表性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诗学中想象观的梳理分析,论述了想象概念在他们手中的丰富与发展,即想象与幻想的基本区别,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地位提升,想象所体现的审美功能与道德意义,以及他们对前人理论的吸收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阐明其想象观对促进当下社会人的精神发展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任何想象都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的话,形象思维不但与感觉、知觉、表象、意向有关,而且与情感、意趣、联想以至推理有关。想象(包括其高度活跃的形态——形象思维)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它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意向、情感、意趣、联想、抽象思维等的关系看出。艺术想象既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亦即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艺术想象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因为它是在思维中感受;艺术想象之所以是艺术体验的基本方式,就因为它是在情感活动中思维和感受兼而有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诗的变形从心理学看,都是由感觉变异即所谓变觉造成的。诗的变觉可以区分为错觉(感觉的误差)、统觉(感觉的串通)和幻觉(感觉的虚构)三种情况。诗的变觉来自想象的创造;诗的想象源于情感的躯动。在诗中,情感的无意识程度与变形的幅度是成比例的。古代诗学讲意的若有若无,象的不即不离,正是对这一比例关系的辩证规定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诗学研究”是一项高难度的精神作业,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偏高,既深谙诗歌的肌理、修辞、想象方式又具有渊博、厚实、深邃的学养者,方可入其门槛,而这样的人选少之又少;同时它的研究对象和古代诗学比较,领域也相对狭窄,在有限的时段里诗人、诗潮与诗论本来就不多,能构成言说价值的话题就更难以寻觅,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有效地研讨现代主义诗作翻译与创作的关系。译诗也是一种诗观的实践,与更大的文学或文化脉络相连;译诗需要对诗学的了解,并不是逐字译过来便可以;译诗可以作为文学关系的具体例证,译诗的动机和影响,牵涉到两种文学间传播、借镜、冲突或是调和等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说过:“想象是创造的”(《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诗的想象应当是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创造性的想象,才能使诗的艺术构思新颖别致,而不是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一种思想创造,是在大脑中建构“思想客体”的过程,是对人自身的超越,是人的特殊的精神生活方式.科学想象具有一定的特征,它在科学创新中起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应正确处理科学想象与随意想象的关系.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关于新功能、新产品的想象,虚拟现实技术使想象对象化,技术想象不是随意想象.  相似文献   

8.
"言不尽意":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与道为一"、"忘"与"游"的人生诗意栖居理想和大量涉及"言"意"关系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言不尽意"论始终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它影响到中国诗学,就逐渐形成了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突出了中国诗学的超越精神.它强调,一般的言语,不是从胸臆流出,是非本真之言说,是不可取的,是必须要超越的.同时,它提倡大道之言、本真之言、从胸臆自然流出之言.它主张超越非本真言语而达于"微言"妙象"的本真言说以尽意.同时,它准确描述了中国之"诗"的语言与深层意蕴之间的虚实互补的审美特征,并从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中国之"诗"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作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言不尽意"彰显了中国诗学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诗学言说的总体特征整体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的实质,概括了中国之"诗"的创作观念、创作实绩及审美接受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0.
华兹华斯及其诗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20世纪上半叶的史实进行清理,进一步以由其译介所引发的中国诗人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将探讨的焦点置于诗语、诗情、想象与自然观之上,一一检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如何从最初的仿效、移植到批判、创造性转化的发展历程,重点发掘它们二者关系背后所指涉的多面向度,对于当今诗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导论一:东西方批评史上把诗学批评笼统地归属于文学批评,或者把文学批评通称为诗学,实在是件马马虎虎的事.诗学批评与文学批评由于其对象的质的不同,有着根本的分野.严格地讲,诗并不属于文学.诗起于歌,文学源于故事史传,并非一辙,而且诗符号与文学符号有着质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波认为是语言艺术.诗符号实质上并不是以语言单位、语法规则、常规语义构成的,而是借助文字记号来完成的从语言符号向自然符号的一种转化形态的符号.诗符号恰恰是一种反语言的产物,因此它与文学凭借的语言符号正好是相悖的.此外,文学是由内到外的艺术,多为群体意识的产物,而诗则是由内到内的艺术,是个体生命的投影.因而诗是与音乐、绘画、文学并列的艺术.诗学  相似文献   

12.
"馆下谈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话在存抄或传抄的过程中 ,往往产生由文字的歧异而衍生意义上出入的情况 ,并因而使常须悟读的精简文本论述重心异化。如《临汉隐居诗话》中“馆下谈诗”一则 ,便由文本转录的差异而分别带出韩愈诗评、论者诗观、以文为诗、诗味、宋代诗学原则及宋诗话诠释等问题 ;其中韩愈诗是否“押韵之文”的问题更是后世以文为诗诗学观念的滥觞 ,本篇试图由这则诗话的出处作一共时性的探讨 ,提出它与当时几种流传版本的差别 ,由不同文本所呈现的意义结构的变异 ,与宋代诗学发展的关系 ,及这则诗话在宋代诗学史上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新奇建筑,集中表现了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中地方性的"瓦解"及其所带来的深层文化危机。建筑与生活和历史脱节,从而意义流失,它以一种最直观和普遍的方式彰显了现代性的迷失。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现代性建筑的问题不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的问题,而是营造理念的问题。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实践需要重建建筑与地域的联系,而批判性营造诗学通过反思营造与历史的联系为此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当代,批判性营造诗学需要直面两个问题:一是营造活动的整体性,它强调营造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过程中的权衡、建筑知识不是纯粹的理智而是源自生活需要的智慧、营造所处理的对象反映的是整体性的关系。二是营造的诗学品质,它在营造活动中体现为人类学的感受力、历史学的敏感性与地理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吴兴华的诗在题材、意象、诗想、形式方面,有意与流行的自由体新诗拉开距离,大踏步向古典诗靠拢,用力之深,在1940年代诗界,堪称异数。1940年代后期,他把叙事性和戏剧性因素纳入诗歌写作,有意淡化抒情性的比重,拉开与主流诗坛的距离,因此为新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定义:诗歌不是外在的日常经验的艺术转化和再现而是一个诉诸于人的内在世界的“历史想象”,不再是个人情感和观念的自由表达而是一个要求具备学养的“知识之航”,它要求驱除诗歌艺术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转向对修辞技艺和文本秩序的经营。我们可以在吴诗中辨识到“古典新诠”的特征。古典新诠的接力者遍布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北美,形成一条辉煌长远的“现代主义历史诗学”的光谱。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文学应该是“报告性”与“文学性”两味俱全。当前不应该给它排座次,认为“报告第一,文学第二”。这不是“报告文学”的内部规律。恰恰相反,打倒“四人帮”后,在实事求是精神得到发扬,在“拔高”不再是报告文学失真的主要标志的情况下,它的“文学味”应相对突出。报告文学能不能合理想象?作者认为,合理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允许虚构的合理想象,一种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前者为小说等文学创作采用着;后者为报告文学等新闻性作品采用着,作者举例分析了后一合理想象存在于报告文学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诗学的焦点话题.由唐宋诗之争入手,分析其诗学话语背后的诗歌史和诗学史背景,以及传统的才学之争在学人之诗、才人之诗和诗人之诗三个理论层面上展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隐喻》:诗学新论张瑞德诗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之一,也是一个永远难以穷尽的话题。翻开耿占春的新著《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8月版),让人感到它是对诗这个永恒话题的一种新的阐释。作者开宗明义地说;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便是隐喻。隐喻...  相似文献   

19.
维塞尔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具有浪漫主义神话色彩,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受益于一种诗学理想。维塞尔在重新确立德国浪漫派本体论范式的同时,还充分挖掘了德国浪漫派与马克思诗歌创作的思想渊源,以及神话诗学在马克思哲学历程中的重要影响。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之后,他还诠释了马克思哲学思想背后的神话诗学本质。这些惊人论述虽然引来学界臧否不一的评论,却开启了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浪漫派、马克思与反讽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20.
禅学,是印度佛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与改造而演变成的中国化佛学。它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古代诗论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诗学史上,形成了一种诗禅相通的奇特现象。早在40年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就已提出,要考察这种奇特现象,要研究诗禅关系,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学及中国艺术精神。然而,从50年代到70年代,诗禅关系研究一直很薄弱。近几年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诗禅关系研究,已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且已发表了一些论此课题的文章;不少文化史丛书中,也有论此课题的篇章。但全面研究诗禅关系而写成专书的,程亚林同志所著《诗与禅》(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还是国内大陆头一本。而我在细细读完它以后,则更感到:此书首次采取比较文化和文化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