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像作为一门新媒介在中国的出现让少数中国艺术家看到了实施新艺术实验的可能。脱离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原生语境,并承继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前卫性,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在这其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面向,一是将绘画、电影等媒介的观念和美学特点与录像创作进行跨媒介融合;二是以录像显示器与空间的组合装置形式进行文化层面的跨文化协商。这两个面向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为基准,从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及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作出了个性化回应与阐释,同时勾勒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初期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箔条云团在自由空间的扩散方式,在箔条云扩散的"大爆炸"模型下,给出了箔条云在不同弹道阶段的有效干扰散射体积;然后,研究了箔条云团对防御雷达检测性能的影响,指出采用较优的战术使用可延迟雷达对目标的发现时机;再次,研究了箔条云团对雷达成像的影响,分析了箔条和噪声干扰效果的差别,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实验;最后,提出了优化箔条干扰效果的几条战术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其包括了被拍摄主体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剪辑带来的蒙太奇运动等方面.而影视艺术之所以具有"运动性"的美学特征,在视觉感知的层面上,源自于观赏主体的视知觉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器官,其对视域中运动变化的物象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随着后现代艺术范式的逐步强盛,艺术哲学从原先关注"冒险的叙述"转向了"叙述的冒险"。也即以对"怎么写"的强调,取代对"写什么"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审美技术主义"的崛起。但对艺术与技术之关系的深入审视表明,这场后现代范畴内的诗学反叛运动并未取得名符其实的胜利。无论如何,在艺术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意义上,技术只能扮演配角而不是核心。  相似文献   

6.
论文围绕创新主题,以21世纪的视角对重提新艺术运动的意义、新艺术运动的研究范畴、"新艺术"在20世纪的延续及其创新属性、创新动力与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找新艺术运动创新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建筑和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把电影艺术视为一个以运动画面来承载信息并最终要达成交流的系统,从"导演/艺术家"、"影片/作品"、"故事/世界"和"观众/欣赏者"这四个本质要素加以审视,可以得出电影艺术分别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叙事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结论.即电影艺术乃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叙事艺术和大众艺术四因素动态平衡的产物,其本质就存在于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绝对统一的关系中.传统而简单地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不妥的.电影艺术的这种分野对于当下国产电影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初杰出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以"平淡"著称,他自己也曾提出"平淡"的主张,并以这一艺术追求进行创作,写出了大量的风格平淡的现实主义诗作,为扭转宋初浮靡诗风做出了贡献,也是欧阳修"宋诗革新"运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艺术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参与”作为其美学基本要旨的文学运动,它以激进理想和政治热情狂飙般地冲破了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黑人“抗议和请援文学”的传统,成为“黑人权力”运动的美学之翼。索妮亚·桑切斯正是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文坛,成为黑人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这篇访谈探讨了对索妮亚的思想艺术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揭示了她在这场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宗教、人性、艺术等的思考,展现了她对黑人艺术运动独特的理解、贡献以及她对后来的黑人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先锋艺术存在着难以规避的悖论。本文从传统与反传统、艺术与反艺术、历史化与创新三个层面探讨了其悖论性的特征。在检视先锋艺术的内在矛盾与合理内核中,彰显先锋艺术在悖论中生长的意义,以期达到对先锋艺术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与技术的相辅相成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论是纯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不论是手工艺的工艺美术设计还是工业社会的工业设计,都有艺术与技巧、技术的相辅相成关系。成功的艺术作品和产品总是艺术与技术相得益彰,技术也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而成为审美对象。但技术也能制约艺术的展示,因而,只有技术越臻完美,才能越易外化为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的自由度越大,技术也越显其完美。  相似文献   

13.
关于艺术学学科定义的描述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是要明确和强调这一学科的中国属性,它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与西方的美学、艺术哲学、一般艺术学、艺术史学等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其根本在于借鉴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研究中国艺术之用;根据中国艺术研究现状,我们的艺术研究不仅需要深度,同时也需要广度和角度,并且在不排除艺术内部的同时着重于艺术的外部、即艺术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中专学校主要为专业团体、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机构培养实用艺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有别于普通学校,既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更注重教师的亲身示范。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艺术中专学校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自玄奘《法住记》译出之后,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在中国普遍推开。罗汉信仰虽源于古印度,然而,古印度尚未见到明确的罗汉艺术,因而,这基本上可以视为中国僧众的创造。中国佛教美术中常以高僧大德为模样塑造罗汉形像,其形貌分为梵汉两类。罗汉艺术自唐代始有遗作留存,至五代北宋时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以贯休为代表的“禅月样”和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龙眠样”。前者为野逸派,以梵貌奇古为造型特征;后者为世态相,以笔墨线条展示艺术品位。北宋以后的罗汉艺术大致在这种风格的基本上演绎发挥,并成为最重要的佛教美术主题。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所谓后“后现代”的数字艺术,必须追溯西方艺术的几次危机和转型。艺术史上的每一场变革,都跟之前积累下来的矛盾和现实中遭遇的危机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转型正是对矛盾和危机的回应。数字艺术在21世纪里正在逐步重塑当代艺术的整体格局,它还将继续对整个艺术史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同数来宝作为一种地方性曲艺品种一直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它的方言表达风趣幽默,内容移风易俗,寓教于乐,把是非长短潜移默化于谈笑之中。艺术上的创新使得它的听众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而受众面之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时代题材的创新与延伸、对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包容等方面柴氏兄弟无疑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些都是传统曲艺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需要借鉴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本源的探讨,在本性上就是探讨存在者的存在。作为独特的存在者的艺术作品,不同于纯物和器具之处在于,只有艺术作品才能敞开存在。艺术的本性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也只有艺术作品才能让真理自身显现。在艺术作品、艺术家与艺术的关系中,根本的解释循环发生在艺术作品与艺术之间。此循环相关于不解的艺术之谜,这或许正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已呈大势所趋,它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门类的边界已被突破,二是艺术的跨民族、跨国界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作为学科的艺术学自身也跨出了边界。为此,必须对跨出边界后的艺术与艺术学作认真的反思,艺术研究理当积极回应时下的新创作样式和艺术现象,理当重视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在内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应看到高科技的渗透将可能导致思维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