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民,即水上居民,是中国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族群。其传唱的咸水歌渊源甚远。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咸水歌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轨迹作了简单追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俗民艺中关于鼠的记载较多,相关习俗丰富多样。从多学科的角度探索鼠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认为鼠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学、文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文化折射,是农耕文化在民俗民艺里的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劼人小说是成都民俗的活化石、变迁史和多棱镜,对研究清末民初成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敦煌曲子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征、民俗事象的一种文学载体,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诸如信仰民俗、婚姻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游艺娱乐民俗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思想信念、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论定:敦煌曲子词不仅是早期民间词的渊薮,而且是唐代民俗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西府民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既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延续、信仰朝拜等文化价值,又有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等经济价值.西府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一馆、二街、三庙、四园、五村、六节的模式,即建立和完善民俗博物馆;建立民俗文化一条街;展示庙宇民俗文化;建立西府民俗主题公园;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节日等,从而将西府民俗文化的资源转化为财源.  相似文献   

7.
宁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发展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形成了宁夏特有的民俗及文化。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晚期,秦汉以来是其发展较快的时期,到宋元明清逐渐趋于稳定,发展到成熟期,这是土著文化与内地文化交融的结果。纵观宁夏民俗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有相对封闭性、差异性、相对落后的稳定性和兼容性等特点。认识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先进的文化融入宁夏传统的民俗文化,兼容良好民俗,改造落后的恶俗,为宁夏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民神信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在其民神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既有与全国民神共同的特点,也有自身的地城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族民俗文化对民族审美心理的模塑苏仁先民俗作为已往历史活动的成果,作为民族审美的创造物,它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行进的,自然便成了民族审美的特定对象。事实上,民族审美的功能几乎全部都由民族民俗承担起来。民俗既然是一种蕴含着美的创造物,就必然包含着一种民...  相似文献   

10.
如何界定民与俗是中外民俗学史上一直争论的话题.传统的民与俗及其关系的界定导致了民俗研究中对民俗主体--民的长期忽视.事实上,民与俗辩证地构成了民俗这个文化综合体的两个方面.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民俗主体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不论是学术上还是人文上,这不仅是民俗学者应持有的立场和观点,也是应具备的学术品格和人文素养.更是当下转型时期民俗学学科最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1.
~~当地仍称神庙所在农田为“蛋家宫”。品清湖边的蛋涌 ,因聚居人数众多的蛋民 ,形成蛋涌、蛋家涌诸圩落 ,村名犹保留至今 ,不过因与闽南方言土音相同而被讹为“东涌”、“东家涌”罢了。明清时期 ,海丰县蛋民人口大增 ,遍及全县各个港口。据清代嘉庆三年 (公元 1 798年 )秋重修的马宫“天后庙”的石碑记载 ,康熙中年重修“天后庙”时 ,本港渔民募款的蛋户有 2 4 8家 ,人口近 1 0 0 0人。清光绪33年 (公元 1 90 8年 )汕尾港已初步形成经济繁荣的渔港 ,蛋民人口达 70 0 0人 ,处于鼎盛时期。“迨至民国 2 0年初 ,汕尾尚有蛋户男女四千人 ,加上…  相似文献   

12.
歌谣与民俗互为依存,具有共同的表现特征,又共同培育了民族民间艺人。湖北恩族三岔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其研究分析,可略见土家歌谣与风俗于一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氏兄弟基于对民俗学学科理念整体把握与深刻认识 ,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 ,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从民俗学角度观照文学的独特视角 ,他们“改造国民性”文学的民俗人性观以及创作理论与实践 ,使其成为文学的民俗文化批评的开拓者 ,是 2 0世纪初民俗学与新文学相结合运动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槠山刘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保持着自古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民俗。通过考察研究槠山刘姓百姓在传统节日、生活起居、交往礼仪中特有的民俗活动,阐述了传统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以利全社会基本道德的规范。本文对于地方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前,浙江传统民俗生活内容较为丰富,渗透着浓郁宗教信仰文化,显现有神灵仙怪身影。那些神灵仙怪分别隶属于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神灵谱系,身份复杂、历史悠久。驱鬼避邪仪式折射出该地区传统民众对于生命平安、宁静祥和状态的追求。从那些纳吉迎福仪式,可以洞察该地区民众对于圆满、丰足生活的具体设想与期待。此外,那些占卜活动在该地区民众生活中曾是一种普遍、广泛的存在。总体来说,诸多宗教信仰文化曾深入浙江地区民众的生活,并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过持续、深刻的影响。文章略记1949年前浙江传统民俗生活中的仙踪神影、避邪驱鬼仪式、纳吉迎福仪式、占卜活动,为进一步研究浙江地方民俗文化提供参考。对文中所记录的传统民俗,期望后来的研究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多将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对故乡"民俗"的呈现视为是一种客观写实性反映,却忽略了乡土小说创作与这一时期"民俗"概念的引进、作家"民俗"视野的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究其底乃是对"民俗"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缺乏敏感。因为"民俗"是一个现代概念,把故土的种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视为"民风民俗"来进行写作和评论乃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对"民俗"视野建构过程的分析将深化对乡土小说现代性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与民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与保护人 ,早年即进行了许多民俗调查研究、记述和翻译工作 ,多次留学欧洲时均以民俗学 (民族学 )为主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都大力提倡民俗研究 ,对中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民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晚年更专注于民俗研究 ,“颇欲研究民族学以终老”。  相似文献   

19.
江绍原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民俗、岁时节日等和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方面。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对比来揭示传统礼俗中迷信现象的荒谬性,引导人们养成科学的宗教态度,建立健康的民众生活,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江绍原首创性地将医药民俗纳入到民俗研究范围中,拓展了民俗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为现代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俗学是以研究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民俗学研究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范围和程度决定其学科前途和命运。民俗学在外国历史考古中创立,在现实需要中成为“显学”,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我国具有丰厚的民俗资源,社会环境优越,学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