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罗传沛 《职业》2014,(15):78-79
目前,社会大量需要"汉语—越南语"双语人才,越南语成为热门。就商务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讲,广西华侨学校提出并实施了"3+3"商务越南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中职学校商务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创新。本文就"3+3"商务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创新及其国际化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作为国家战略措施的产学研合作逐步走向"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交互作用的新时代。在"三螺旋"合作模式中,每一个螺旋线上的机构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在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均衡下,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产学研合作在螺旋式提升中发展。我国产学研结合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理念亟需更新、角色定位不明确、体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足等突出问题,所以必须在强化三螺旋合力,创新合作模式,政府强力介入,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突破口。通过加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交互作用,深化我国产学研结合,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杨伟军 《职业》2012,(11):86-87
以县级职业中专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在区域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和"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从服务范围、建设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通过进行县、乡镇、  相似文献   

4.
上海“十二五”发展主线与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期,是发展动力大转变、经济结构大转换、城市功能大提升、社会结构大调整、开放格局大转型、区域关系大整合的时期。上海"十二五"的发展应当突出"创新"和"转型"两大主题,以"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发展"作为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5.
商亚非 《职业》2013,(8):33-34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要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习惯,小的如生活习惯,大的如突破、创新习惯等。"五导八动"优秀习惯的培养模式,是以学校—教师—学生组成的系统习惯培养网络体系为框架,由学校营造氛围,通过教师"五导"协助,学生"八动"训练,使优秀习惯培养训练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中彰显魅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丽娜 《现代妇女》2014,(11):159-159
为应对综合复杂的纠纷,促进纠纷化解,提高工作效益,公安机关在"大调解"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探索新的调解模式,"民调进所"应运而生,并基于其本身的优越性,在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多省得到了广泛运用。"民调进所"从其理论分析来说,调解是服务,是私权利在公权力领域的适当行使;在实践中也得了很好地运用;同时也存在着调解效力不足,调解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民调进所"应当在调解范围、调解主体、调解效力、调解绩效考评以及调解模式程序规范等方面进行完善,促使其在"大调解"体系中和公安机关执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继2005年深圳最早提出与香港形成"同城化"的发展态势和理念后,国内众多相邻区域都先后提出了同城化的发展战略与思路,各区域板块正呈现出以"同城化"为导向或龙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同城化的研究概况与进展,以期对相邻区域的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拼资源、拼能耗、比数字、求物质的片面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程度的质疑。在此背景下,“科教兴市”、“文化兴市”等几乎成了全国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主战略。这一主战略的核心始终是创新,具体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其预期的奋斗成果就是使第三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提高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职业时空》2010,6(6):106-108
立足于课程的教学创新研究,从教学目标与方向、改变水彩"工具"地位两方面再定位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同时提出课程教学中应重视"表现"与"设计"的衔接,把握"教"与"学"的角色尺度,打破"基础"与"专业"的课程界限,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五个层面探讨了课程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与航运之间关系是互融、互动和互推关系。金融政策、投资、创新、服务等推动航运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服务领域由环节向整个产业链不断拓宽,手段由传统方式向新方式不断创新,区域由上海向长三角地区不断延伸,政策由限制性向鼓励性不断深化,市场由单一向全面综合不断扩大,机构由"点"向"团"不断集聚。要抓住中央给予上海的先行先试政策和国际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向上海转移的机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着眼于服务整个航运产业链,努力在离岸金融、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中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转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作为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三角区域文化的认同、整合与创新发展,已成为创新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凝聚主题、创新发展是长三角区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区域文化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区域文化认同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凝聚力;区域文化事业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供持续动力;区域文化产业构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地域文化冲突对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应从区域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其机制新、专业性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形式与开发方式丰富多样。该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增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本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将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其次,大学科技园通过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助推其"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再次,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科技园、实施一园多点、大学科技园自建产业化基地,以及园外企业反向在大学科技园内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孵化与辐射作用。为此,要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内大学科技园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结合方式,探索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转型对接的全新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地方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探索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以期对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这一谜题有所助益,对经济发展现实有所启示和借鉴。探讨的方式并不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理论分析,而是以长三角为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一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后期以来(1970年代至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就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经验实证分析,观察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讨论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政府参与、控制和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式,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转变。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区域一体化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瓶颈,文章提出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十点建议,重点提出要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全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使长三角城市群尽早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泛化的趋势下,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间群散性倾向进一步扩大;多层治理模式的发展滞后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益冲突的城市合作项目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借鉴基金工具在欧盟区域政策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以基金工具为调节手段,使区域政策目标更趋于聚集;以基金工具为连接纽带,使区域合作主体间形成更紧密的制度安排;以基金工具为执行保障使合作项目的设立、实施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是后世博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在时间、空间、对象、过程、功能及作用力等方面相契合,并产生聚变式效果的综合表现。其总体思路是: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区域协调合作平台;强化核心增长极的集聚力;推动区域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区域的整体都市功能。同时,在国际化、同城化、低碳化、制度化等方面对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十一五”以来,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业日益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技术产权市场和跨地区技术转移日趋高效,逐步形成了协同开放、运转有序的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主要经验,对我国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设应用导向、教研结合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二要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四要构筑开放协作、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环境支撑体系,五要构架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区域创新协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长江三角洲次级和县级区域资源配置现状的实证研究发现: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在经历高速重化工业化的同时,开始跨入了内生增长模式的门槛,人力资本的贡献日益显现;二是越来越多的次级区域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超越北京、上海以及省会城市,由此国家的科技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也应当流向这些区域,使产业、科技、教育资源能够融合在同一个空间,以大大提高整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收益;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真正落脚点是支持和推动更多的次级和县级区域建立高等教育体系,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开展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更多的区域采取基于技术进步的增长战略。充足的证据表明,现在到了需要采取一个重视创新资源效率的区域增长战略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与江浙周边地区对跨界环境灾害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不仅事关上海城市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计,还涉及长三角区域环境生态的共同治理保护、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生态重大问题的解决。上海应建立跨界环境灾害联防联控的相应组织机构与协调机制,提升针对跨界环境灾害的应对能力,牵头开展长三角环境灾害共同治理的重点专题研究,主动参与源头地区环境灾害的共同治理和共同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