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9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仍然陷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出现快速反弹,走出"最困难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形成鲜明反差。但在世界经济缓慢曲折、困难复杂和寻求变革的复苏中,中国经济也将进入最复杂时期,需要处理好各种内外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波及广泛,被一致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然而,时隔一年,从2009年三季度起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复苏迹象。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存有不同争议。有的认为,危机已过,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更有甚者,认为可出现V形反弹走势。有的则认为,尚未真正走出危机,目前只是政策性复苏,仍有可能再次探底。我们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是周期变形的表现,但复苏之路困难缓慢且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3.
自从世界主要经济体摆脱不景气后,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确实到来了。目前进行的广泛讨论是,2004年是一个决定性时期,它决定着全球经济复苏是否植根于牢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或者经济中的经常项目赤字和盈余的不平衡是否会把全球经济又拖回阴霾之中。实际上,美国把第二季度的GDP增长修订为按年计算的3.3%,这也是美国的长期稳定水平,人们怀疑这一数据是否过低,因为在美国数据公布之前,IMF考虑到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前景比较光明,就已经把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提高到5%。即使这些乐观的预期都成为现实,世界主要经济体也远没有到可以坐享世…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九届世界伊斯兰经济论坛在伦敦举行,伊斯兰资本在英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英国对伊斯兰资本的态度从过去的冷淡转向积极,伊斯兰资本在英国的经济复苏中正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第九届伊斯兰经济论坛在伦敦的举办,意味着伊斯兰资本在英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英国正努力把伦敦打造成欧洲的伊斯兰资本中心,并且推动其成为未来世界伊斯兰资本中心。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发展进一步融合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2008年年底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我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投资和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积累,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增大,银行风险不断集中,如何调整过度宏观经济政策,将政策重点由应对危机转向推动结构调整,是复苏过程中保持经济和金融市场良好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新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国际和国内经济与贸易形式的变革,中国的经济与贸易前景将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正确面对。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前景以及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再平衡中的中国经济走向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走向及其政策取向,必须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特殊分析框架下考察其内生性因素所起的作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是劳动力与其他要素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使这一结构性矛盾得以缓解。缓解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出路,不在于迫使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升值,而在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将取决于一场目前尚无法预期的新一轮世界性技术革命的到来。因此,全球性经济复苏之路注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中国经济同样受到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困扰,游走在通胀与通缩的边缘,在迅速复苏的同时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与治理的取向在于预防滞胀风险,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总量与结构的综合关系,其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看好2010年全球经济前景已经形成共识。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提前发布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称,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缓慢复苏并实现2.4%的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无独有偶,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也作出了最为乐观的预测,即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4%。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希腊退出和西班牙银行违约的风险可能造成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德、法债权国深知欧元区存在的重要性和失去的可怕性;美国经济复苏来自于自身利益至上的考量,并不见得会给中国带来机会。为此,各国政府一定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的力度,同时,要根据各国经济内在的比较优势,努力创造外部良好的开放环境,打造市场活力,确保世界投资与贸易健康成长,从而让实体经济的繁荣去吸收各国政府救市以来所创造出的大量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徐明棋 《科学发展》2011,(10):21-30
美国经济复苏总的势头没有改变,但是增长乏力,面临着非常多、非常严峻的挑战。关国货币政策现在还面临着两难的窘境,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债务上限问题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预计美国整个财政政策将被迫做出调整。短期内,美国经济将在一个中低速增长中波动。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格里·西格尔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是个小市场,特别是在亚洲之外,相对而言对世界来说无关紧要。”西格尔关于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它的假定潜力,其结论的大部分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但是,当这种潜力已经成为一种期望和全球经济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时,中国的实际和潜在的重要性应该比西格尔所承认的更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中国是否举足轻重呢?中国经济的全球重要性西格尔提出了一些判断中国重要性的方法:在全球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人均收入、中国境内的省际贸易、在世界贸易和亚洲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美国和欧…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与此同时,欧洲爆发了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大,国内经济形势极度复杂,加剧了宏观调控的困难。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上海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减弱,迫切需要构建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新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复苏和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丰富的全球经济治理内涵。伊斯兰大国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国家和中国参与沿线地区经济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新生的战略依托,中国与伊斯兰大国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合作具有坚实的双边关系、利益交汇与合作机制基础。中国应将伊斯兰大国作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合作对象,在现有机制之外开辟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合作机制,结合各自优势与需求重点从一个区域、三个层面、八个方面构建治理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全球经济治理合作应以沿线地区为重点,以能源、贸易、基础设施与发展等议题为突破口,以新型伙伴关系与渐进式实践提升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没有走出困境,总的判断是,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放缓,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仍然不被看好,甚至有下滑的可能。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金融市场风险激增、欧债危机加剧、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情况下,大多经济学家都对2012年世界经济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从欧、美、日垄断全球经济的格局转变成一个新的、不平衡的全球三角经济结构,这一经济格局现已难以为继。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为上海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参考和吸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上海重点发展的"十二个中心或产业",以此为转型的目标,将其放入国际第一梯队的城市序列中进行比较,明确目前的现状水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末,中国政府及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暖冬计划",4万亿投资弥补外需下滑,以实现2009年GDP8%的增长;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出口下降、消费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的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8%的增长,而临着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受到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复苏艰难的影响和制约,但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国经济发展重点要关注三个问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结构,重在调整重点领域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调整需求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机遇2003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虽然世界经济还处于一个不十分稳定的状态,但是将逐步恢复,2004年世界经济可能实现4%的增长。最近,随着道琼斯工业指数、日经指数等世界主要股指的大幅攀升,经济复苏的曙光似乎越来越明显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主要工业国家必然会加速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各跨国公司也将因此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全球资本流动加  相似文献   

20.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1):21-24
重振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在创新驱动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新动能加快孕育的良好趋势.下阶段应着力激发供给体系的内生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其要把创新放在关键位置,适应互联网浪潮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从开放视角出发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进一步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