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框架,从译诗语言的易化策略、译诗形式的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的转换策略以及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维度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五个代表性译本加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译者在译诗语言、词语、形式和附翻译应用层面上各具特色,每个译本的内部策略也都各成体系。  相似文献   

2.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王宝童本又提出译诗应走民族化道路,即在内容和风格上要洋化或异域化,在语言和形式上要译入语化。就英汉诗译而论,民族化不但包括英诗汉译,也包括汉诗英译。作者考察中英文代表诗作1394首,制定出一个《汉英诗歌比较草表》,可供民族化诗译者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文章还着重分析与比较了该词的三种英译,阐述了中诗英译虽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但三种英译却具有再现意境、把握情感、锤炼语言、以诗译诗等特色,成功地译出了原作的风貌。本文还对中诗英译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指出译诗必须突出原作的意象、诗味,做到用地道的译语再现原语和以诗歌形式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5.
谈译诗     
文学翻译难 ,译诗是难中之难 ,因为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诗的思想内容 ,还应该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同样精练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原诗的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诗中应该把握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7.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精美的心理产物 ,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 ,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素材。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 ,诗又是可译性最小的文学形式。译诗难 ,这已是译诗者的共识。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一些中外诗歌译者的理论与实践 ,归纳并总结出若干有关文化因素转化和变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译《相对论》虽不一定要有爱因斯坦的水平,但总要看得懂相对论,译文学作品最好本身就是翻译家,译诗若本人不会写诗就译不出诗来,而译歌不仅要懂诗律,还要懂音律才能译好歌。  相似文献   

10.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是诗歌创作和译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把握中诗西诗的异同点有助于译诗时再现原作的风格。文学译品的风格由原作的风格、译者本人的文风、译者本国语言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彭斯的ARed ,RedRose一诗有多种译文。王佐良先生和谭天石等人所译的诗在传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各有千秋。通过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 ,王佐良译诗把原诗的情感传达得要充沛一些 ;而在音韵的表现方面 ,谭天石诗译则略胜一筹。理想的译诗应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是文学史上的瑰宝。然而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二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要将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文,让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同样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更是困难。文章从诗歌内容、音韵和修辞手段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6.
翻译难,译诗尤难。用现代规范的诗的语言,来再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唐代诗歌艺术的风貌,更是难上加难。人民文学出版社却知难而进:编辑李易同志约请海内知名的唐诗专家、新诗家、诗词作家、研究及教学人士150余人,大胆、谨慎地开始了探索,相当成功地将一本42万余字的《唐诗今译集》奉献在读者面前。《编辑说明》指出:“这将有利于引导唐诗初读者去窥探唐诗的宝藏,有助于唐诗爱好者去进一步欣赏唐诗的精粹;而古典诗歌研究者也会从其中受到新鲜的启发,新诗创作者也会从其中得到传统的借鉴,”读完全书,我认为它于此确有所开拓,确能使广大读者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一窥唐诗的风采。以诗译诗,不仅要透彻理解原作,把握原诗的意境、风格,而且要采用恰当的现代诗的语言和形式表现出原诗的神韵。因此,成功的译诗都必然是一次高水平的再创作。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汉语古典诗词法译略作论析,指出:译诗与译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要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上做到意美、音美、形美,否则译出来的就不是诗,而是散文。而三美之中,意美是主要的,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倘若难以同时做到三美,则务必保证意美和音美。  相似文献   

20.
五四译诗与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