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高质量碳排放已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将碳排放和碳吸收作为主控要素嵌入系统动力学(SD)模型,构建基于“双碳”目标约束的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SD模型,运用2019年数据和系统参数,模拟预测在基准情景和高质量发展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情况。结果表明:真实性检验证明模型模拟效果良好,具有可操作性;在基准情景下,“双碳”目标难以实现,碳排放系统濒临崩溃,但在高质量发展情景下,除中部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均能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限内实现“双碳”目标;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双碳”目标,要明确低碳技术是重要手段,工业转型是关键,同时要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变革,促进绿色经济能源使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业、产业等园区是碳排放集中区域,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四川省碳排放的主要特点是:碳排放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工业是碳排放的核心产业领域;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为了推动和优化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应通过实施园区差异化建设、推动产业低碳转型、重视降碳技术研发应用、数字赋能碳排管理、积极布局生态碳汇等举措,不断推动四川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目标不仅会促进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梳理了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能源结构、经济特征和重点领域碳中和政策,从而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减排措施和低碳政策。基于此,利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综合模拟了四种类型减排政策(组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能源和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路径、行业减排规划、能源深度脱碳进程等多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表明,1 295个组合政策情景中仅有48个政策组合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任务艰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排放需在2029年前达峰,峰值不超过104.2亿吨,204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控制在77亿吨和45亿吨以下;化石能源、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是重点减排部门,不同时期需重点聚焦的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加快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强化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主体地位,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1%,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至7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经济代价可控,2020—2060年GDP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3.46%左右。  相似文献   

4.
采用脱钩理论、投入产出法分析中国碳排放的锁定状态及各产业部门碳锁定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中国碳排放锁定状态主要集中在相对解锁和增长锁定这两种状态,并未出现绝对锁定或绝对解锁的状态;综合碳锁定系数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碳锁定形势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部门内碳锁定系数和部门间碳锁定系数都出现较大的下降幅度;依据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可将其分为高排放高锁定、高排放低锁定、低排放高锁定、低排放低锁定四种行业类型.摆脱碳锁定,实现碳解锁,应推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低碳消费,树立科学的低碳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倒逼能源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西北地区以化石能源为主,风力、光伏资源富集,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有效解决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研发、实施情况及西北地区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北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于西北地区资源能源禀赋,坚持可持续发展,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原则。继而提出加快碳捕集技术研发及应用;以再生能源促电力系统转型;重视储能技术研究;加速西北地区碳交易市场建设;通过生态建设提升荒漠碳汇功能的解决方法,以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使西北地区逐步达到碳中和。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国内外碳绩效评价方法缺失的现状,文章依据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碳绩效方程式评价法——CRVC。该评价方法用简明的方程式反映了碳排放与碳减排活动所产生的低碳资源效率、低碳经济效益和低碳环境效益,体现了碳绩效评价促进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赢的目的。运用CRVC法评价首钢、攀钢、包钢、武钢、河北钢铁等5家钢铁企业的碳绩效,发现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这5家钢铁企业之间碳减排效果的差异,因而能为钢铁企业识别碳排放源,明确碳减排关键环节提供指导。CRVC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碳资源投入、积极参与碳交易以降低碳成本以及制定碳预算以控制碳排放量等措施有助于有效提高企业的碳绩效,促进企业的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7.
碳中和目标不仅会促进中国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也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研究梳理了碳达峰国家达峰时的能源结构、经济特征和重点领域碳中和政策,从而识别出需重点关注的减排措施和低碳政策。基于此,利用中国能源经济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综合模拟了四种类型减排政策(组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能源和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的碳排放路径、行业减排规划、能源深度脱碳进程等多个层面的转型发展方案。研究表明,1 295个组合政策情景中仅有48个政策组合可实现碳中和目标,减排任务艰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能源排放需在2029年前达峰,峰值不超过104.2亿吨,2040年和2050年的碳排放量需控制在77亿吨和45亿吨以下;化石能源、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是重点减排部门,不同时期需重点聚焦的部门需要动态调整;加快能源结构向非化石能源转型,强化电能在终端用能中的主体地位,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81%,终端电气化率需提高至74%;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经济代价可控,2020—2060年GDP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3.46%左右。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个人碳减排情况愈发受到社会关注。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表明,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可见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在于全民消费低碳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从公众认知、公众行为、政府宣传、实践成效四个方面对西北地区居民绿色消费行为和碳普惠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具有较强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但对具体如何减少碳排放仍需要更多宣传科普;被调查者的绿色消费行为覆盖衣、食、住、行、游等消费领域,但低碳生活成本带来一定经济压力;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公众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加强碳普惠活动宣传,完善激励措施。据此提出西北地区规范发展碳普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工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规律和趋势直接决定安徽省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基于核算的2001—2020年安徽省16市工业碳排放数据,结合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对2022—2035年皖北、皖中、皖南工业碳达峰进行动态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区域不均衡性突出,皖北工业碳排放量长期大于皖中和皖南地区;产出规模和产出碳强度分别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增和促降因素,人口规模在“十三五”时期呈现促降效应;在强化减排情景下,安徽省工业有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峰值约为4.74亿吨,基准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仍会持续增长。对此,安徽省需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和消费模式,推动非化石能源从补充性能源向替代性能源转变,只有施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碳排放量才具备2030年前下降的条件和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背景下,民族地区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当前,民族地区低碳经济试点已实现全覆盖,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持续推进“能耗”双控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经济,碳排放强度逐渐降低,碳排放快速增长势头已得到初步扭转,但是“高碳”经济仍占主导,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依旧偏重,低碳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脆弱,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新时代,民族地区应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机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主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低碳经济试点,充分发挥低碳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1.
“双碳”目标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持续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双碳”目标通过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碳内涵,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协同减碳,促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潮流的机理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消费结构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同转变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路径顺利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力行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能源系统的高碳特征。利用TIMES模型构建了2010—2050年电力行业低碳路径分析模型,设计了不存在碳市场的参考情景和引入碳价格的碳定价情景,研究了两种情景下的电力行业碳排放、装机容量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在参考情景下,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在2027年达峰,峰值约41亿t,随后碳排放量缓慢下降到2050年的37.6亿t。在碳定价情景下,电力行业能够较早地实现碳排放峰值。碳定价过低无法发挥碳价格的减排效果,碳定价过高则给火电厂带来过高的近期成本,建议碳价格在60~125元/t之间运行。  相似文献   

13.
当前,节能仍然是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手段。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节能是较为有效且成本较低的减排措施。中国过去在节能领域的工作以提高能源效率为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一个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碳中和背景下的节能不仅在于提高能源效率,同时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仍将继续以中高速增长。由于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是“生产型”而非“消费型”,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更快地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促进脱煤和减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经济增长需要鼓励消费,但其他条件不变,更多的消费却意味着更大的能耗和更多的碳排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鼓励清洁低碳消费。预期人均能源消费及居民部门能源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的前提下,中国需要倡导低碳消费以倒逼企业低碳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也是解决消费增长与碳排放矛盾的重要方面。中国正处于技术高速进步阶段,产品更新换代频繁,需要尽可能实现再利用、再生产、再循环。所以,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广义地看待节能的内涵,并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坚持生产侧和消费侧并重。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计划,传统工业园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工业部门精准脱碳研究的关键靶点。梳理江苏最大的化工园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的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排放来源,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然后利用LMDI法分解园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而建立多情景仿真模型探索园区碳减排的潜力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研究表明,园区目前能源消费过度依赖于化石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负脱钩状态,产值结构持续推动园区碳排放升高,而能源强度则是促进园区减排的主导因素。仿真结果显示,未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和CCUS技术协同应用有助于园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可以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同时为园区提出建设性的政策意见,进而能够为其他传统工业园区日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已成各国发展重点,碳金融应运而生。当前,湖南碳金融在区域发展、激励机制以及衍生品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在稳步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健全和完善湖南碳金融发展体系对于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碳金融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消费升级助力“三个高地”建设;另一方面,碳金融亦可通过建设信用体系、巧用碳减排工具、主导产业集群、突破信息技术来践行“四新使命”。为此,湖南可从新发展理念、系统观以及奋斗精神等方面入手构建碳金融发展框架,并利用好碳金融发展机遇为区域协调发展与全国产业优化协同发展贡献湖南智慧、提供湖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危机,中国于202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该目标的形成基于“气候恶化的事实与影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制度倡导—推进碳减排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行动”的演进逻辑。由于“双碳”目标属于政策驱动型目标,因此面临碳交易市场效能有待检验、“双碳”立法缺失、“双碳”技术薄弱、“双碳”多元利益主体“缺场”等挑战。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空间正义失衡,人群利益受损,运动式、休克式减碳等社会风险。推进“双碳”实践需要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系统性架构:在政府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立法推进;在社会层面培育民众的“双碳”意识,积极建构“低碳”社会;在企业层面加强低碳技术革新,开发绿色产品;在学术界层面积极开展“双碳”研究,加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从而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达致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科学制定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需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减排与发展、局部与总体的协同关系。为此,应用自主设计并构建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提出了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中国碳排放总体路径、行业减排责任、重点技术规划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行动方案。结果表明:当2060年碳汇可用量为10~30亿吨时,为达到低成本和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国需在2026—2029年间实现碳达峰,峰值不超过127亿吨CO2(含工业过程排放);2060年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部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需加速转型,但2040年前中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2030年煤炭占比不低于44%。在全国和行业路线图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实现全国“双碳”目标对应的钢铁、水泥、有色、化工、建筑、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路径和技术布局方案,为中国引领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低碳消费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但目前光伏产业还面临着产能过剩、低碳核心技术欠缺、融资成本高、碳交易市场不够健全等挑战。光伏作为最大的绿色能源在未来仍有广阔发展前景,“双碳”目标下若在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突破、绿色金融创新、碳交易市场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将为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业正面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技术创新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双碳”目标对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造的构想、发展和塑造是建筑业践行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建造经历了萌芽、发现、重视和塑造的政策变迁阶段。绿色建造的逻辑观念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生态保护,选择偏好由建造成果转向低碳建造,技术手段由传统粗放转向信息创新。通过塑造“双碳”目标下绿色建造的“政策变迁—复合层次—集成路径”逻辑框架,转型升级绿色建造的特征属性、“4R”原则和目标维度,重塑新时代绿色建造的理念及其实践方案,为高效发展绿色建造低碳理念和协同绿色建造全产业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业正面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技术创新缺乏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双碳”目标对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造的构想、发展和塑造是建筑业践行绿色低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绿色建造经历了萌芽、发现、重视和塑造的政策变迁阶段。绿色建造的逻辑观念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生态保护,选择偏好由建造成果转向低碳建造,技术手段由传统粗放转向信息创新。通过塑造“双碳”目标下绿色建造的“政策变迁—复合层次—集成路径”逻辑框架,转型升级绿色建造的特征属性、“4R”原则和目标维度,重塑新时代绿色建造的理念及其实践方案,为高效发展绿色建造低碳理念和协同绿色建造全产业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