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3.
运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利用综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和热点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状况逐步改善;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来看,下游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平均值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来看,11省(市)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呈现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迁移的趋势;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的探析结果中,有11项因素的多年q均值大于0.5,解释力较强的有“水资源总量”“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每万人口授权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因子,任意两项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4.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更加注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下游区域高新技术向中、上游区域转移,各省市应结合自身生态效率发展状况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19年旅游业面板数据测算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借助SDM模型,探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明显降低,其中以云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最大;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时期向着较高碳排放强度区域集中在中游地区的趋势发展,呈现碳排放强度“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贸易依赖水平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促进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促进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而贸易依赖水平提升效果相反。最后,文章对所得结论提出建议,旨在为旅游业实现低碳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个省市为研究单位,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0—2014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计算出各省市旅游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通过ArcGIS软件分析长江经济带整体旅游扶贫效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情况,以及长江经济带局部空间自相关情况.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旅游扶贫效率空间集聚程度不高,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增长率总体亦呈增长趋势,旅游扶贫效率高值区向东部移动.根据旅游扶贫效率大小和旅游扶贫效率变化两个维度将长江经济带内的省市划分为朝阳型与黄金型,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工业集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时伴随资源浪费、能源高耗、污染物直排等生态问题,而长江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2006—2015年为时间界限,以T1、T2、T3、T4和T55个时期为时间尺度,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尺度,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和市域视角,运用区位熵、熵值法,构建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研究工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关系,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使用ArcGIS10.4得出二者脱钩关系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11.
包容性绿色发展倡导包容性与绿色化共存,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协同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手段,对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异质特征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从长江下游地区到长江上游地区逐级递减的阶梯性差异,同时还具有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集聚地的"多中心"发展格局;2)与均值回归估计结果不同,面板分位数模型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规制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中等水平城市影响较大,人口分布情况、科研投入水平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较低或较高水平城市影响程度更强,而产业结构仅对包容性绿色发展低水平城市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促进不同包容性绿色发展水平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证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很多可能因素,而工业化水平、科技、教育、产权结构效率和政策等因素对工业TFP起促进作用,环境因素则具有制约作用,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工业TFP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区域协调出发,通过创新驱动、政策协调等措施,进而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2008—2017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运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上看,三大城市群的整体城市化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东西两岸向中心递减的趋势,即“长三角地区>泛成渝地区>中三角地区”的空间格局;总体差异的减小有利于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减小;城市群内部差异的扩大,会导致总差异减小的趋势变缓;长三角、中三角及泛成渝三大城市群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彭劲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39-44
长江经济带横亘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个流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经济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体内容.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所在41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构成进行定量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分布及空间分异状况,并据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的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法的CCR和BCC模型测度淮河经济带38个城市2010—2015年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淮河经济带整体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对提高淮河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旨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