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子》法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杂糅各家学说,内容极为宏富庞杂,全书主要以“道法”为纲要,以“法治”为核心,尤其是“以法治国”思想注重法治而不否定道德教化,倡导礼义廉耻而拒绝人治学说,深邃精湛,独具特色。《管子》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法的特征、法的作用、法的制定、法的推行、德教与法并重诸方面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2.
《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之道表现在治国理念上,是以仁义道德为内涵,以礼法为形式,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法教统一。相对于先秦诸子而言,其学说不仅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而且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对全体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史”“实”“理”“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是讲清中国法治建设之“道”“理”的重要理路维度。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内容,需要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脉络、论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释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支撑、开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讲道理”深挖精讲法治专题,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助力受教育者学习法治思想,形成法治思维,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柏拉图《法律篇》中所倡导的“混合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一种将君主制的君主原则与民主制的民主原则相融合的新型的“法治范式”。文章在剖析柏拉图“法治”思想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柏拉图法治思维对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思维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理论基础是行政法据以存在的观念基础与思想前提。政府法治论是源于本土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学说,其提出与论证也是不断得到证明的实践历程。《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突破了“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纷争的传统窠臼;形成了自洽性与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建构了法治主义维度下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回应了真实世界里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关于法治古今纵横多元之说为中国古典法治安顿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古典法治从初级形态向常规形态的经历酿造了法治的原始精华和实践成果;纳礼治、德治、法治于一炉的人治说概括了古典法治的本质特征;对儒家之礼和法家之法的历史定位与现代审视;中国现代政治实践的经验教训与艰难选择彰显了法治的无比优越;中国法治观念的三度升华。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柏拉图《政治家篇》中的重要思想,展现出其对前期“人治”思想的新突破。故此,本文着重剖析了柏拉图政治思维转变的历史根源、法治的范式思考及其法治思维特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柏拉图法治思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最早对法治作出较系统理论阐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中国,法治最早是由先秦法家提出,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法治作为一种“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的治国方略,既与人治相对立,也不同于法制。法治思想作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法律的主导性思想是精髓;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思想是保障;普及法制教育思想是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是传统法律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与中华法系的思想基础。历经西周“礼治”的崩落、法家“法治”的兴起与隐退、汉儒“礼治”的复归与“德治”的重光,“礼法合治”成为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法”不等于全部法律,“礼”不等于道德品质,“德”不等于“道德治国”。中华法系的“礼、律、典”结构与“天理、国法、人情”的司法模式,是“礼法合治”的典型表现。探明中国法律与制度的源流、内容和演变,洞悉中华法系的理论与精神,对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曾痴迷西学的梁启超复归传统开始了管学研究。他考订《管子》真伪及思想流派,以期重新定位不同于商、韩法治的政治大家。梁氏以近代视角和国际主义眼光研究管学,从中梳理出许多珍贵的法治和经济思想。管子的民贵主张、德法并重的观念、卓越的经济理论,都得到梁氏的高度赞赏。他从治国富民的政治角度认识管学的神妙,并借以构建自己改造社会的思想体系。虽然从政失败,但其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的管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国革命在德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尤其是经历了思想的伟大洗礼。德国自由主义者接受启蒙思想,信奉古典自由主义国家保护安全的信条,要求取缔全能的警察国家,削弱绝对统治色彩,实行某种程度的宪政。但是随着法国革命的推进,德国自由主义者开始怀疑现代国家起源的古典理论——“社会契约论”,一种更为保守的“历史有机国家”理论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不过,“法治国家”思想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有机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法治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法治思想,乃是这场法治变革的理论基础。文章在分析邓小平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着重探讨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正确理解,明确“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历史基点。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是法治思想史的重大转变.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而非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法治之理,法治之理是人们公认的法治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构需要阐明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主要方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5.
对《管子》轻重理论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轻重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思想。通过认识轻重理论,掌握轻重规律、运用轻重之术,对搞活经济和经济的管理与调节都是有益的。下面谈谈对轻重理论的认识和看法。 一、轻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运用 1、《管子》的轻重观。 《管子》轻重理论中的轻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商品来说,是指商品价格的高低或贵贱。商品价格高或贵,就是“重”,商品价格低或贱,就是“轻”。二是对货币来说,轻重则是指它的购买力的高低或大小。货币购买力高或大,就是“重”;  相似文献   

16.
《管子》的人生价值观邱文山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管子》第一个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以下所引,只注篇名)这一思想的提出,使《管子》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思想先驱。《管子》的人本主义思想,集中体...  相似文献   

17.
“《管子》四篇”存在着明显的“实化”精神、“虚化”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传统完全契合。本文着重辨析了“《管子》四篇”将老子之“道”往实际政治的方向引领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管子》四篇”中所表现出的君主专制思想因素,也将“《管子》四篇”对政治活动中精神作用的夸大与其他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现出邓小平对民主法制实质的理解和把握,竖起了一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准确地理解应为法治思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厉行法治,“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目标;“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方针。以上构成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创立的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准备。对后世影响深远。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建,对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和规定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要义解读,可从其坚持党的领导、追求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法律实施等方面把握其前提基础、价值追求、总体目标、框架结构和突破口;另从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条件。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解读阐释工作,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