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运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利用综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和热点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状况逐步改善;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来看,下游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平均值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来看,11省(市)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呈现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迁移的趋势;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的探析结果中,有11项因素的多年q均值大于0.5,解释力较强的有“水资源总量”“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每万人口授权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因子,任意两项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随后采用GML指数法对该区域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利用σ收敛方法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和整体区域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GTFEE均值不高(0.695),就效率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下游地区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2)从GML指数的分解值来看,绿色技术效率的变化阻碍了GTFEE的增长,而绿色技术进步对GTFEE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从长江经济带的σ收敛检验结果来看,各地区收敛趋势各异,中游地区存在显著的σ收敛状态,而上游、下游和整体区域只存在微弱的σ收敛状态。研究结果为促进能源技术进步、区域发展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为了探究重庆市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ML指数法测算2012—2019年重庆市区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探讨其时空演进趋势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GTFP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早期的低水平集聚转变为中高水平离散趋势,区际差距先缩小后逐渐扩大;重庆市GTFP指数的收敛速度正趋于一致,区域差异扩大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其中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化的提升将加速收敛进程;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收敛速度呈现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空间因素对GTFP指数收敛具有减速效应,尤其是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减速效应最明显。基于上述结论,重庆市应着眼当前经济,推动产业生态化,“一区两群”应立足现有资源,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所辖的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与蔬菜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的经济和生态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出全省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区的蔬菜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并且分析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结果表明,在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与政府必要的制度激励双重作用下,蔬菜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要素投入过剩现象.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确保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并基于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其收敛效应。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差距逐渐缩小,且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下游地区绝对β收敛程度最高,且在上述模型下,存在上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追赶”效应;不同驱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情况各不相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卫生机构数量显著促进了中游地区呈条件β收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实证分析结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下,科学有效地评估我国区域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完善当前治水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全要素分析框架,将水足迹纳入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结合SFA模型测度了我国2003—2018年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我国水足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区域间水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具有东高西低特征,全国及东、中、西部均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形变化趋势,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步提升趋势;环境规制与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用水结构对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则具有负向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纪凯  张峰 《调研世界》2022,(10):78-88
本文通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E-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2005—2020年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借助ESDA空间统计、α和β趋同检验法剖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GWR模型探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但“阶段性”变化特征较明显,包括波动期、下滑期和回升期;(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其中,中下游地区长期保持效率领先地位,东西方向效率由U型演化为东高西低态势;(3)各变量系数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口素质水平贡献度最高,工业化水平正向驱动增长幅度最大,而优化产业集聚和提高环境规制的激励效应是提高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能源效率的差异,对经济带能源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区及辐射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并运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核心区、重要区及辐射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区和重要区能源效率变化特征相似,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效率增长;技术进步是辐射区能源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增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指标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因子6个指标。采用突变级数法编制31个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各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空间上,重庆、北京、上海等6省域水资源综合用水效率最高;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0省域次之;宁夏、西藏、四川、黑龙江、新疆5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各因子指数值表明:农业用水效率较高,工业用水效率次之,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0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权重赋值分别测算了省级层面的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建立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进行了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化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的数字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数平均值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两者指数值均较低且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全国层面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耦合协调水平从濒临失调发展至勉强协调,但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至初级协调阶段,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发展至勉强协调阶段;数字技术创新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基尼系数、区域内基尼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且4个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最后提出了提高数字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及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生态保育和绿色供给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各省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2012—2020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绿色生产保持良好势头,生态保育、绿色供给相对较好,资源节约在浙江省发展较快,但却是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板。因此,长三角各省市需要通过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典型示范等措施来提升农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水足迹视角出发,基于SBM-DEA模型研究了2006—2015年中国各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结果表明,畜牧业、采矿业、石油炼制和焦化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种植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业等行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尽管ML指数和GML指数的测算结果存在差异,但是以上两指数的测算结果共同表明:2006—2015年纺织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化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等行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区域,其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北省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收敛与空间收敛对比分析着手刻画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趋势,使用时间收敛模型与空间收敛模型并结合静态面板数据与动态面板数据,从时间与空间两视角对西北省区地市级层面经济发展的收敛性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呈较强波动性,2008年至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收敛趋势明显;在考虑空间因素分析后,空间收敛趋势与时间收敛趋势基本相同,但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性显著减小,空间收敛测度结果更为明晰。经典收敛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前西北省区经济发展收敛性不明显,但在金融危机之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收敛现象;空间收敛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研究认为,西北省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应打造西北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法的CCR和BCC模型测度淮河经济带38个城市2010—2015年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淮河经济带整体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不高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对提高淮河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提出政策建议,旨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更加注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下游区域高新技术向中、上游区域转移,各省市应结合自身生态效率发展状况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促进都市圈以及流域内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巢湖流域内5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巢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要低于不考虑环境因素下测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考虑环境污染条件下,动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0.9%且流域内仅有合肥市水资源全要素效率指数大于1。通过绝对和相对β收敛检验,得到巢湖流域整体以及流域内5个地级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收敛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旨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可行性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区、县为研究单元,文章对南充市1993-2007年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进行了考察.与新古典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不尽相同,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南充市县域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但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人均GDP在地区中分布格局表现为收敛,发散和再收敛的交替演进以及人均GDP在地区间的分配上呈现"先慢后快"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SBM与GML指数模型,克服方向距离函数未考虑松弛效应及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参考技术非同期性的不足,考察长江经济带物流业2004-2013年全局环境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因素。结果表明:除江苏省外,全局环境无效率普遍存在;未考虑碳排放的Malmquist指数平均值为1.005 0,分别比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GML指数高出0.010 0、0.009 8,表明碳排放约束将导致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GML指数下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为0.953 6,上、中、下游依次为:中游 > 上游 > 下游,区域与省际层面的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技术退步是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未来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中,应关注环境效益,通过提升物流技术水平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而提高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市)2004—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ESDA)和Tobit回归分析探究其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下、上、中游依次呈递减态势,各地区差异明显;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空间集聚性,主要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且较为稳定;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会推动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以上发现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