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开发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收敛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收敛理论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内部的β收敛和σ收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西部地区内部一直存在着绝对收敛趋势,而西部开发以来收敛水平却下降了0.004,说明西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在加大,西部地区在整个样本期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σ收敛。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非导向、非径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然后使用变异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σ收敛、β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7499,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差异较明显,依次降低;10年期间东部、中部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降有升,而西部则基本上稳定上升;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全国与分区域均未出现σ收敛,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本研究明晰了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为缩小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强度之间的关系出发,设定区域人均GDP收敛模型和能源消费强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来分析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的收敛情况以及中部、西部和东部省份的能源消费强度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但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是三个地区中最低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中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区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存在GDP的绝对收敛;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发散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则是收敛的。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考虑能源禀赋和传统工业的发展现状,针对碳排放量依然较大的地区,要采用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相关技术和发展相关产业,减少碳排放以争取尽快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4.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2011—2020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全国及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无明显σ收敛特征,全国及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各区域朝着自身稳定状态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准确描述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轨迹,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基于1997—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劳动收入份额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明显的时序波动性和空间非均衡特征,劳动收入份额在地区间具有层次性差距。具体而言,尽管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非均衡程度呈现出不断降低的态势,但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间差异明显大于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是劳动收入份额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动因。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前后连贯性,还具有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于二元邻近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表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因此,建议积极发展区域间的互补型合作关系,逐渐平滑资源要素分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区域差异性,促进各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在差异中提升,在发展中提升。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从全国整体以及东中西3大地区的角度考察二者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收敛性。研究运用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和收敛模型。研究发现,全国整体以及3大地区内部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提高,差距也在逐渐变小;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上大于东部地区;3大地区内部尚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极化特征,但从全国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的极化现象明显;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地区在空间上分布集中,较低水平的地区能受到高水平地区的辐射效应;全国整体和3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存在β收敛,东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因此,未来要继续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区域发展机制,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可持续经济发展理论, 选取省际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扩展Barro和Sala-i-Martin的β收敛模型, 考察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 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的收敛路径。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际区域样本的实证检验, 证实中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呈现条件β收敛态势。在对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子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 再次证实三个子样本的地区间呈现条件β收敛, 并且中部区域收敛速度最快, 西部区域收敛速度次之, 东部区域收敛速度最慢。鉴于区域间经济环境禀赋差异及其敛散性, 提出加速区域间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收敛速度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南北两大区域的双重划分视角,在用熵值法测算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应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讨区域的差异来源及分布动态,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区域数字经济的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2-2020年,全国总体及各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势态,但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异常突出,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且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与极化特征。同时变异系数表明全国总体及南方和北方区域存在明显的σ收敛。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后,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南方区域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纳入区域因素后,各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均不同步。文章通过对我国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与收敛特征的概括性总结,为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高城镇化效率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环节。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2002—2011年的城镇化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后,Malmquist指数普遍下降。从区域来看,无论是调整前还是调整后,东部的Malmquist指数最高,中部居中,西部最低,这与中国三大地带的经济梯度高度吻合。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带城镇化效率Malmquist指数均存在条件β收敛,全国及东、中部存在绝对β收敛,但西部不存在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10.
在对辽宁全省及三大经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14个城市在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σ收敛、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2005—2012年,辽宁全省及三大经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却没有呈现出σ收敛特征;在辽宁全省、沿海经济带、西北经济区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差异存在着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在不同区域,影响收敛的条件因素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确保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并基于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其收敛效应。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差距逐渐缩小,且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下游地区绝对β收敛程度最高,且在上述模型下,存在上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追赶”效应;不同驱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情况各不相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卫生机构数量显著促进了中游地区呈条件β收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实证分析结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路径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经济关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FD I和知识溢出;中部地区的收敛路径有地缘关系、经济关联和货币政策;西部地区的收敛路径仅有FD I;东部地区的收敛路径较中西部地区来得多。因此在经济政策选择上,应该对东、中、西部采用有差别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采用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系数进行测度和地区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附加虚拟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收敛过程是否存在理论上所探讨的倒U型演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随之缩小,区域产业结构呈收敛性发展;处于市场一体化高级阶段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收敛速度会逐步下降;而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并没有完全遵循倒U型曲线的发展路径,而是越过了地区间专业化程度提高和结构差异扩大阶段,直接进入了产业结构收敛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区、县为研究单元,文章对南充市1993-2007年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进行了考察.与新古典和内生增长理论的结论不尽相同,文章的实证分析表明南充市县域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但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人均GDP在地区中分布格局表现为收敛,发散和再收敛的交替演进以及人均GDP在地区间的分配上呈现"先慢后快"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23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通过收敛性分析考察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β收敛趋势。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掘农村发展内在动力以提高乡村振兴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面板数据,对西部大开发前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不论是西部大开发之前,还是之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绝对收敛特征。在投资率、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这些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陕西与东部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西部大开发实施后,陕西与东部各省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前。另外,投资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收敛性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中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逐步缩小,但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等,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进而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的经济体量和化石能源消耗在全国占比双高,以其为研究对象,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利用山东省2006—2019年各市化石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揭示山东经济增长依赖化石能源消耗的事实,进一步测度山东各市经济增长和化石能源消耗的脱钩指数,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山东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指数的差异和来源,最后借助收敛模型分析脱钩指数的收敛性。研究发现:山东整体及区域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显著正相关,二者脱钩状态涵盖扩张连结、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且在绝大多数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样本期内,脱钩指数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构成山东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指数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大小呈现出收敛趋势,区域重叠效应呈增加态势;山东省及胶东、鲁西、鲁中、鲁北四大地区脱钩指数不存在绝对σ收敛的态势,呈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以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HSD-EM”评价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2011-2017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7-2019年呈“V”型发展趋势,2019-2021年呈快速发展趋势。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发展最优,中部地区次优,东北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则落后于其他地区。③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整体空间集聚以“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为主导,且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三大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弱。④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可通过基础设施、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和教育文化因素等产生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改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及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局SBM模型以及GML指数测度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发现: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均值偏低,技术进步是GML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及三大地区的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整体收敛、局部发散”的σ收敛特征,并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体现了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追赶和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