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应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目前乡村振兴进程中依然面临多重问题.以费孝通的小城镇思想为参照,认为中国社会转型中乡村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为资源不对称流动、人力资本不足与社会资本缺乏,并针对上述原因进行了剖析.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城乡要素、人才、社会资本以及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资源流动和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资源有机循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资源配置逻辑将历史性地转向农业农村地区进行优先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要凝聚共识,也要在认知上形成总体框架,从而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思路。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乡村资源禀赋结构、乡村资源配置逻辑、乡村资源认知水平等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达到与现代乡村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等内在要求高度匹配。鉴于此,需要构建认知框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方面思考乡村振兴的“资源来自哪里”“资源用于何处”“资源如何转化”和“资源何以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因事关农民美好生活与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而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认知、结构和参与三大困境,集中表现在公共服务重视程度亟待提升、社会民生领域供给短板突出、公共服务参与路径缺乏等方面。解决措施应着重于从以党建为引领,重塑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固有认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拓宽农民公共服务政策参与渠道等方面推进,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下粮食供给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前提。当前粮食供给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种粮效益持续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国际竞争力弱、支持保护政策空间有限等突出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同时注重产量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既是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必要条件。为细化和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新型粮食供给体系的思路与具体路径:从保供给向绿色可持续转变;从小而散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从价补合一向价补分离转变;从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构建更有保障、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粮食供给体系,切实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6.
基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二者的协同关系,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1—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滞后的耦合阶段、失衡阶段和发展迅速的协调阶段;就区域来看,东、中、西三个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驱动的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驱动的中级协调状态,西部地区处于乡村旅游驱动的勉强协调状态;经济发展、政府扶持、资源禀赋是影响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项目化的资源配置和供给是当前基层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考察发现,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存在项目竞争与政绩工程、项目导向与政府错位、项目逐利与执行变通、项目实施的基层矛盾与精英俘获等多重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是由于乡村振兴项目有限性与需求广泛性的张力、项目分配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不足、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双重规制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做好项目整体规划与分配、提高项目利益协调能力、强化项目监督、优化科层制与项目制的关系是破解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城乡教师交流是解决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城乡教师交流存在教师交流“单向流”现象、制度执行不到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良性发展,应扩展交流教师群体范围,实现交流多向性;完善教师交流的配套措施,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健全教师交流监督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责任感;增强人文关怀,发挥教师的“主人公”效应。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在当前中国基本制度设置中,一方面农民既可以自由进城务工经商,也可以选择进城安居生活;另一方面国家为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以备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退回农村.正是因为进城失败有退路,农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城,国家也不担心因为经济周期造成进城农民失业所引发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中国因此有了城乡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035年之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要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保底,要解决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回应他们的诉求.要防止当前学界、政策部门和地方政府实践中已经普遍蔓延开来的激进的乡村振兴解读,倡导积极稳健的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0.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二者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历史逻辑上具有前后相继性,在实践逻辑上具有协同耦合性。实现二者无缝对接、有效衔接,仍面临着覆盖主体扩展难、聚焦空间延伸难、完成目标跨越难、任务时限贯通难、政策力度持续难等多方面难题。当前,必须统筹谋划,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衔接:坚持人民立场,发展思想上无缝衔接;构建产业体系,发展产业上无缝衔接;培育人才队伍,发展动力上无缝衔接;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上无缝衔接;完善政策体系,机制保障上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以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支撑,要求引入现代化新要素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创业动力引擎,通过“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实现了农业资源及产品的重新配置、集成与关联,创新了乡村发展动力。以传统农业大县为例,分析地方政府主导下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效应,发现存在政府产业认知错位与职能发挥有限、政策效能低、产业带动与品牌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对此地方政府在提升自身产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回归电商链源头,以互联网技术为新要素赋能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既有地域发展的特殊性,又有传统农业区的普遍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电商赋能县域乡村发展与地方政策供给间的问题所在,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主导作用,进而促使二者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与乡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文化供给侧改革是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而当前乡村文化供给结构的失衡、供给机制的缺陷和供给效能的低下影响了乡村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思路。只有不断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供给的内容体系,有效激发乡村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全面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力培育乡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的自我供给和"造血"能力,才能从乡村文化供给内容、供给机制、供给能力等方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旨在培育壮大城镇,乡村振兴目标是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两者既有异质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内在相通性,在现代化实践中能够协同共进。以陕西为例,分析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政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农村居民、社会组织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但事实上,基层党组织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基层政府的角色表现不明显,农民的参与意愿不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不够,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并形成合力,必须探索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协商为手段,以网络治理为平台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时代,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广度、深度、力度和精准度方面达到新的水平,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但村民致富工作仍面临一些困境.基于安徽省T县致富情境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致富机制方面,脱贫致富长效不足,致富机制有待改进;在致富环境方面,服务设施支撑薄弱,发展模式尚需创新;在治理主体方面,农村居民"志""智"有限,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在增收致富方面,产业扶持效果欠佳,持续发展支撑缺乏;在帮扶资源方面,帮扶力量结构单一,社会资源有待开发.乡村振兴时代要实现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还需强化顶层设计、更新致富机制,优化致富环境、推动区域发展,实施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发展产业扶持、拓宽增收门路,创新帮扶格局、融合社会力量等,以构筑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化解致富困境.  相似文献   

18.
金融扶贫与服务乡村振兴在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阶段的金融供给需要实现有效衔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扶贫资金投入,通过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改善居住环境,支持龙头企业间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或者直接到户贷款等手段助力脱贫攻坚。但从供给体系完整性和服务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合作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贫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金融扶贫服务站可持续性有待加强,贫困地区信贷投入依然是短板。金融扶贫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更要适应乡村振兴新形势、新需求,要加强金融扶贫供给侧改革,完善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和多元化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实现不同金融服务供给的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相对特殊的区位,特大城市郊区乡村通过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来兑现价值,带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乡村社区的功能日趋多元化。据此,尝试提出以城乡资源再造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通过系统分析乡村振兴中城乡资源再造的背景、内涵、特点与意义,并结合W市蔡甸区花博汇的案例,呈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资源再造机制与成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将"乡愁"产业、时代"乡贤"、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基层组织等进行再造,构建乡村振兴长效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进而决定了乡村振兴路径抉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异质性资源禀赋为逻辑起点、村庄分类为中间变量,构建乡村振兴的分类治理分析框架,并通过3个典型案例加以剖析。研究发现:异质性资源禀赋、村庄分类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但作用机理并非线性。基于异质性资源禀赋可将村庄分为资源禀赋优势型、资源禀赋平庸型和资源禀赋劣势型,且不同类型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及其振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需制定分类治理的靶向振兴计划,厘清不同资源禀赋村庄振兴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期实现乡村的分类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