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区分标准 ,理论界大多默认理性 ,而当代理论界又把理性和反理性作为后现代文化分期的标准。同一理性两次充当分期标准是不合适的。通过考察 ,我们发现 ,理性标准有其历史根源 ,但理性标准的缺陷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出来。在此 ,我们提出用世界观转向标准替代理性标准。两种标准总体是一致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 ,世界观转向标准变得更为清晰 ,而理性标准却越来越模糊。如果采用世界观转向作为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分期标准 ,可以发现后现代文化其实只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 ,这也就能解决后现代文化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伴随着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而逐渐形成的,阿尔蒙德所指出的融合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公民文化正是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的理想土壤。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二元对峙,而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应对了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虽然论战双方还没有一个输赢结果,但最终受益的是整个政治文化理论界,也为中国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不得不置身于"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文化共时格局中。这样的"共时"格局一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创新的机会和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产生碎化的影响。因此,本文指出在"共时"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坚持"民族的"、"本真的"文化根基上,积极吸收"现代"、"后现代"文化的优秀成分,在动态变迁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彝族地区现存的丧葬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但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其丧葬文化造成了巨大的 冲击,民族地区群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在思想上也出现了迷惘与焦虑,如何让少数民族祭祀文化朝向更理 性的状态发展,这一问题引人深思。文化相对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特殊论。以文化相对主义视角,探讨彝族丧 葬活动的发展路径,主张以理性的目光看待彝族丧葬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对其建立理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与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是传统发展观的症结之所在,其突出表现就是对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和对价值理性的人为贬抑。文章认为,在我国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要使我国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必须着重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建构问题,尤为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人文精神的建构问题、市场文化的培育问题以及发展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的认识,梳理了近代以来学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是必要而迫切的,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理性思维、现实的问题导向为原则,创新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传统的现实和坚持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广告作为传媒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成功的传达着和创造着都市文化,而都市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时尚文化在现代广告中表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样式,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观念。现代广告中的时尚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但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一样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广告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反叛和超越。它抛弃了后者对功能主义、纯粹主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追求,转而走向复杂、含混、多元、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风格。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绝非仅是美学风格的转型,更是在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以及由精英主义转向民粹主义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文化政治的转型。从建筑领域审视这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社会近百年来的这两种最主要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学术起点是对视觉经验的重构;其发展轨迹是对"文化转向"的加入和反思,试图把视像化、视觉性作为理解后现代文化性质的钥匙;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跨学科研究。在这三个方面,视觉文化都得益于文化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也发展了文化研究欠缺的理论维度,对后者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对传统及现代主义构造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怀疑和颠覆中 ,逐渐完成着对时代精神内核的改造。从电影《英雄》中 ,我们感受到艺术在商业现实性和文化历史性间徘徊的艰难处境和文化转型时期带来的思想阵痛。透过围绕它的争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文化思想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 ,在非理性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语境中两种文化审美意识的冲突。《英雄》既固守传统文化思想 ,又期望通过后现代表现手法传达出“和平”的现代理念 ,这就决定了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尴尬状态。但不管怎么说 ,其探索、追求上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3.
西方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是理性 ,而中国管理则因缺乏理性传统而难以融入世界管理思想的现代演进。虽然在西方管理理性正遭遇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反思和颠覆 ,但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是现代的而非后现代的挑战 ,因而理性精神的构筑对中国管理现代化而言是必要且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14.
再论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和古代社会没有科学 ,文化因其中没有要素也不成为系统 ,二者处于原始的混沌之中。近代之后科学兴起 ,科学要素从原始的混沌中独立出来 ,科学促使传统文化脱域和诱导形成现代文化 ,进而推动现代文化走向自我否定而形成后现代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 ,科学要素与文化系统将融为一体而走向新的混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是文化的继承性,即文化发展的内部规律的制约;二是文化的时代性,即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我们应当为建立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媒时代文化诉求的后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鲍德里亚揭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型社会,从而文化附着于物更具有符号意义。文化的消费性取向是:一方面,人们通过文化实现或展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诉求,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无厘头,也喻示出多元价值纷争。面对传媒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须寻求新的文化策略,这已经具有了建设性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在正确处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关系基础上,加强理性精神的塑造,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和契约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美学:艺术哲学还是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终结”问题,在黑格尔那里可以找到明显的哲学根源;艺术的终结随之导致了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的终结。在后现代时期,随着艺术日益被纳入保持中立的商业文化的范围,它已失去了批判的潜质和揭示真理的功能。进而言之,这种艺术的转向必然带来美学的转向,使作为艺术哲学存在的现代美学最终让位于作为文化哲学存在的后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19.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潮,其源于时代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活的转型与文化自身的变化。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现代文化总是与传媒密不可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文化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这一关系。因此,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势在必行,这种转向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传播和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究传媒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20.
魔幻文学是神话叙事传统的延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演绎着有关人类、自然以及生命主体的重大命题,它使传统活跃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同时又接受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并且试图超越现代性,这是一种后现代的世界观.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路上的魔幻文学呈示出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魔幻文学所呈现的后现代世界观,对于现代人及儿童来说也具有精神上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