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司法进行认真的研究应该从原始社会开始。按照文化人类学提供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分析,原始社会中已经孕育了现代司法的雏形。原始社会的司法具有纠纷解决、规则形成、权力制约、社会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傅泽风 《江汉论坛》2006,45(2):104-106
氏族在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普那路亚家庭及对偶制家庭时期)居于基础地位,但并不是整个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制家庭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已经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这可以从对各种原始家庭形式的分析中看出来,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研究及恩格斯撰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多有论述。实事求是地分析以父权制家庭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位,对于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原因、个体家庭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以及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分期的认识,是以对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肯定的形式表达的。 摩尔根的“史前文化阶段”,是把原始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时期,在每个时期又各分成低、中、高级阶段。 解放后,我国学术界对此分期法提出了种种质疑,并分别提出了“二段论”、“三段论”、“四段论”、“六段论”等原始社会分期理论。近期来,更有些同志批评恩格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历史转折。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血缘关系、公有制、氏族制度等决定了原始社会是一个平权社会,而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私有制、阶级划分、国家出现等决定了奴隶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历史转折是一个从平权到身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著《古代社会》一书,根据大量的材料,第一次确立了原始社会组织的婚姻形态的发展序列。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学说作了高度评价。他们在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的著作成为人们研究原始社会的经典。可是,对于原始社会的最初状况,当时曾引起了达尔文的怀疑。由于条件的局限,有关论述中确也存在着某些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事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原始社会研究资料不断丰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尚存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组织及婚姻形态有可能作些补充研究。本文拟就原始社会的早期是否实行杂乱的性交及血婚制家族是否为第一个社会婚姻形式,发表一些浅见,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史研究的重点,这就是说氏族起源、发展、繁荣直到它的瓦解的研究,是原始社会史最中心的问题。而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新石器时代的资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新石器时代在氏族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仰韶文化又在新石器时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它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中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探讨仰韶文化的氏族制度的发展,对复原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仰韶文化氏族制度的发展情况,一九六二年在学术界曾有过讨论,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其理由是:1、仰韶时期的农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领域,当时已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仰韶文化的墓葬中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7.
白族的原始宗教与精神文明建设詹承绪原始宗教,一般指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一种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但原始宗教并未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而完全消失,在阶级社会中仍然保留着它的不少遗迹。这在我国某些兄弟民族中尤为明显。白族共约160余万人,有民家、那马、勒墨三个支...  相似文献   

8.
晚年马克思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印度、阿尔及利亚、美洲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探讨,属于"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范畴。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笔记是服务于马克思对人类原始公社、原始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及其发展轨迹、解体过程,以及文明要素、文明社会的起源、形成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是这一笔记的真正主题。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化人类学提供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原始社会已经孕育了现代司法的雏形。原始社会的司法具有纠纷解决、规则形成、社会控制、权力制约等方面的功能,而其功能主体则经历了任意的个人、某些有威望的特殊个人、政治性组织、原始法院等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柯瓦列夫斯基笔记主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锋 《人文杂志》2008,13(1):36-41
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对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所做的笔记,其主题并非探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未来前景问题,而是探索人类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笔记既是他在19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中后期对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所作长期探索的合理延续和深化,又是直接服务于他晚年"根据世界人类学最新成果,系统探索和制定唯物史观的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理论"的哲学创新计划的.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远在民主意识能用文字表达之前,民主的实践就已经存在了。原始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朴素的民主制度。虽然那时没有私有产权的原始民主是民主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原始社会的民主制度却包含了人类迄今还没有达到的最高民主形态——直接民主。民主童识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的解体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希腊民主制度继承了原始社会直接民主的精神,而古罗马则第一次引入了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制。此后,在漫长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史原始社会人际关系是否平等一种意见认为,现有充分材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与人关系是不平等的.第一,原始艺术的广泛发现,说明至少在四万六千年前,原始社会已经出现产品剩余,一部分人脱离了生产活动。第二,考古发现表明,远在一百七十五万年前的猿人阶段,就存在广泛的食人习俗。毫无疑问,食人者和被人食者是不可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撰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了两种生产说,揭示了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摩尔根只是一位具有自发的唯物史观的民族学家,他没有也不可能以唯物史观阐述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家庭观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家庭观念述论雷家宏从家庭发展史来看,人类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种家庭形态,它们依次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个体家庭。前三者是在原始社会中以群婚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家庭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家庭,通常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以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天人哲学的思维样式发生于原始社会,它的起点是原始社会早期图腾崇拜中表现出来的“天人自然”观念。 早期图腾崇拜是对神秘的自然物的崇拜。我们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器物上所看到的蛇、鸟、蛙、鱼等自然物的图饰,便是这种早期图腾崇拜的孑遗。事实上,这种纯自然物的崇拜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大约已经历了三百万年,而文明史——阶级社会史还不到一万年,然而,尽管文明时代的史学家一直致力于文明史的记录和研究,文明史中至今仍问题成堆,许多重大历史课题都还没有定论。不足一万年的文明史的研究尚且如此,原始社会三百万年历史研究之尚处于开始阶段,包括经典著作在内的许多具体论断都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原始社会史上的学术问题不比文明时代少,问题的难度也不比文明时代小,但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长期认真的科学研究。在原始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中,爱情这一课题并不引人注目,但即使这一平淡无奇的课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曾幸 《南方论刊》2022,(1):68-71
法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因素,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规范以及相关社会因素,进一步追溯中国法的起源。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分析视野下,法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氏族习惯法就是早期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形态,具备了法规范性、公意性、强制性等基本属性,扮演着调节原始社会人类行为的角色。从法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并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出现早于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即国家产生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才具有了阶级性特征,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通过研读马克思晚年所写的四本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并结合近年来学术界的人类学研究,对原始社会有关“原始群”、“人类的童年”、“血缘婚姻”、“母权制和父权制”以及原始社会的分期等问题谈了作者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原始社会形态的研究中,原始宗教一向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通过对原始宗教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原始思维的一些演变规律,另一方面,从社会建筑的高层俯视,可将这个社会的其他部分,看得比较清楚或全面,我们研究宗教问题,若具备有关原始宗教的知识,就能对宗教的形成、根源、本质及其发展消亡的规律,取得历史的概念和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朝名称不同,国家元首的称谓也不一样。 “帝”是中国国家元首产生前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公职人员的称谓。在中国上古史中,黄帝、炎帝以前没有称帝的。黄帝的“帝”与炎帝、帝尧、帝舜、帝禹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 国家元首的称谓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做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国家元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