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栾氏、狐氏、庆氏皆为文王昌之孙、武王发之庶子唐叔虞后裔,栾氏出于厉侯福(辐)之孙、靖侯宜臼之子栾叔,春秋时期世系为:栾叔→栾宾→栾成→栾枝→栾盾→栾书→栾黡、栾鍼(无后)→栾盈;狐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为:大狐伯→狐突→狐毛、狐偃,狐毛→狐溱,狐偃→狐射姑;庆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亦未详。可见,栾氏、狐氏、庆氏三族皆属晋公族,按《左传》义例,栾氏可称之为“靖族”。此三族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栾成、栾枝、栾书、栾鍼、栾盈、狐突、狐偃、庆郑,此八子可称之为晋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2.
《史记·晋世家》所载与赵衰、栾枝等同在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咎季子犯"当为"咎季(子)","(子)犯"盖涉狐偃之字而衍,狐偃卒年当在公元前629-628年间。  相似文献   

3.
<正> 安徽英族是西汉时英布的后裔。英布封于六(今安徽六安),为准南王。英是氏,本姓偃,英氏是偃姓的一个分支。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索隐》说:“布本姓英。英,国名也,咎繇之后。”《国语》:“晋有英成僖子。”《通志·氏族略》说:“英,偃姓,皋陶之后,以国为氏。汉有英布,为九江王,望出晋陵。”又说:“六氏,偃姓,皋陶之后,文(公)五年楚灭之。今庐江故六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英是皋陶之后,本姓偃,后来以国为氏,便称英氏了。又因为英布年少时以罪被黥,遂以黥氏。《通志·氏族略》说:“以凶德为氏,黥,偃姓,皋陶之后,淮南王英布,遂为黥氏。”《史记·索隐》说:“又《春秋传》六与蓼,咎繇之后,或封于英、六,盖英后改为蓼也。”宋邵思纂《姓解》:“英布,因黥  相似文献   

4.
“块”字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这一部分,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众多的古代散文选本大都选入。该文在记叙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相似文献   

5.
<正> 先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的正卿,因其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又称原轸。先姓为晋国著名的卿族之一,其来源颇早。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甲骨刻辞中所见方国地望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商末居住在山西境内的国族,其中即有先国。先姓无疑是以国为氏的先国之后裔。(见《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张亚初《殷虚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先轸早年的出身事迹,因史籍失载,难以稽考。据《水经注·涑水注》引《竹书纪年》,谓先轸初时曾与晋公子重耳为敌。但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公子重耳出奔时,有五人追随,先轸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先轸早年也曾在外逃亡十九年,周游列国,先后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奔波流离,备尝艰辛,终于借助于秦国的力量,同重耳一同返回晋国。重耳之所以能够立为晋君,先轸同子犯、赵衰、颠颉、魏武子等人一样,都出了很大的力气,堪称晋文公的肱股之臣。  相似文献   

6.
<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粗浅地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戎狄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戎狄的部族及其分布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众多的民族在这里聚生群处,艰苦地创造着物质文化财富。大体说来,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境内的民族是以华夏、戎、狄三族为主。据《左传》记载:“(晋)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  相似文献   

7.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西周宣王姬静的小儿子尚父,于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为侯爵(春秋时为晋国所兼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此即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辞海》云:“扬,石经初刻作‘杨’。”可见古代扬、杨二字通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氏也出自姬姓,晋武公之孙突食邑于羊舌(包括三个县:铜鞮、杨氏、平阳),称为羊舌大夫,其后代以邑为氏而成羊舌氏。突的孙子羊舌肸,字叔向,在晋国任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也姓杨,因此又叫杨食我(见《古今姓氏书辨证》)。  相似文献   

8.
《左传》对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时间有明确记载,叙事详细而生动。近年来出土子犯编钟铭文为重要的青铜文本,其铭文明确记载“五月丁未”为城濮之战胜利后,向周襄王献楚俘的日期,与《春秋》《左传》的时间互相印证;竹书文本《系年》《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成王为城濮之行》对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史实发生的时间都有简明记载,与《左传》相关记载互补互证,但由于有的学者对《左传》所用历法不是很明确,时间与事件似乎不相配,进而怀疑《左传》历史记载的可靠性。《左传》杂用夏、殷、周三种历法,但在晋文公“主夏盟”之前主要通行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的殷正,这在重耳归晋与城濮之战的时间记载上有充分验证。时间是编年史的灵魂,这些早期文本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共时性的语义场,研究重耳归晋及城濮之战的叙事时间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早期书写文本的重大价值,同时对《左传》成书及可信度问题也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在诸侯国进行了长达十九年的政治流亡。重耳最终能够成功地结束了他的政治流亡活动,主要得益于流亡前期“唯临是奔”与流亡后期“唯强是依”的政治策略,这是他政治流亡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出亡事时,有“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一语。语中之“块”一般释为“土块”,实则大谬不然。“块”即“凷”,亦通“蒉”,是盛土的器具。“野人与之块”即野人将食物装在盛土的器具中进献给重耳。  相似文献   

11.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12.
一、“室”属营州之“室韦”邦族的母主命星 “室”宿又称“营室”,在上古夏禹阜夷(伏牺)氏更封而称“室”,从族氏声标谱系来说,至、室当是夏禹姒氏女系为“子”姓的变笔,是司母辛氏之女,母族自然是韦(围)氏,为帝舜的女系之族。二十八宿命名在公元前2309年夏禹复辟母权制遗风之后,而“营宿”一星宿的命名,当在舜封十二州,更命改制的公元前2319年,岁在“辛已”之际。  相似文献   

13.
一王渔洋(1634—1711),是清代初年卓著的诗人,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省诸城县,祖上迁居新城县(今桓台县)落户,遂为新城人。祖父象晋,明万历进士,历官浙江布政使。父与敕,字钦文,别字匡庐,象晋季子,清顺治元年拔贡,历官国子祭酒。渔洋兄弟四人,长兄士禄,字子底,号西樵,顺治进士,历官吏部考功员外郎;仲兄士禧,字礼吉,廩贡监生;三兄士祜,字子测,号东亭,康熙进士。由于家学渊源,兄弟自幼受文化教养,又加上刻苦学习,都善为诗、文,在文学上各有成就。渔洋七、八岁入家塾,祖父象晋年八十余,家居课诸孙读。从叔洞庭先生善草书,喜欢饮酒,有一天醉中飞笔作书,淋漓满纸;象晋也兴发,命诸孙即事作诗对句,说道:“醉爱羲之迹。”渔洋时年十一岁,应声作答:“闲吟白也诗。”祖父见对得好,很是喜欢,赐给他两把画扇。(见《渔洋  相似文献   

14.
郑薰,字子溥。唐大中时翰林学士,宣歙观察使。咸通间官至左丞。有诗文传世。然《旧唐书》无传,《新唐书》传又仅寥寥数语。本文钩稽群籍,对传文记述有误或未明者,给予考订,失载的内容亦予补充。郑薰,……亡乡里世系。按:《因话录》六:“进士郑滂在名场岁久,……登朝,至殿中侍御史。前宣成观察大夫郑常说此事,大夫即滂之再从弟也。”前宣成(城)观察大夫郑即郑薰(见下文“出为宣歙观察使”)。滂系大和4年(830年)进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载北祖有滂,但官监察御史,且父仓部郎中(山咢),乃开元、天宝间人物,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言,“其子纵淹滞,不应大和四年(830年)始及第”,故二滂非同指一人也。不过,《世系表》又载,北祖晔生中书博士茂,茂生七子,号“七房郑氏”。而郑处海《授郑薰礼部侍郎制》云:“(郑薰)高阳茂族”,似指薰系茂族,即属北祖系。擢进士第。按:薰系大和2年(828年)进士。而后,曾佐幕岭南。《古刻丛钞·张公洞壁记》有“前检校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土地》后引了《左传》上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于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课本将“与之块”注释为“给重耳泥块”,将“块”解作“泥块”是正确的。 《说文》“(土鬼)(块)”写作“”,说“”或作“(土鬼)”。那么“(土鬼)”与“”当为异体字。《说文》又以“”释“(土鬼)”,“(土鬼)”就是“土块”。《国语·吴语》:“(楚灵)王寐,畴枕王以而去之。”韦胎注:“,(土鬼)也。”《尔雅·释言》:“(土鬼),堛也。“段玉裁认为“堛”即“”之异文,可见“(土鬼)”,、堛三字都是“土块”的意思。晋杜预在注“野人与之块”这句话时,虽未对“堛”直接加以解释,却说:“得土有国之祥,故以为天赐。”可见杜预也是把“块”解作“土块”的,不然,何以有“得土”之说呢?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男之国于荆山时,楚国“筚露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史记·楚世家》)。服虔曰:“桃弧棘矢所以御其灾,言楚地山林无所出也”(同上)。所谓“桃弧”系桃木所制之弓,“棘矢”系棘枝所制之箭,武器以木制,连青铜兵器也谈不上,柴车木辂,蔽衣蓝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楚国的贫弱落后。 这种状况与同时受封之齐、鲁、燕、卫、宋、晋等中原大国是无法比拟的,如周成王“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分之土田陪敦,祝、  相似文献   

17.
再释“成”     
(成阝)、盛两字相通,前已论及,(成阝)、成古一字《说文》也已有定论,另据成、盛古为相通的字,也可以得到印证。《说文》汉许解:“从皿,成声”段清注:“盛音成,本亦作成。”(成阝)为封邑称成之正体,而戊为(成阝)的减笔,据此可以推知。此外、成、称,古相通,源于帝颛顼的婚偶为帝少皞之女,以族称“母癸(古鬼,九一音读如皋)而氏称为“爯”,这是屡屡见于古唐虞金文的记载,不过旧读“爯”为“举”,是源于《周书·牧誓》  相似文献   

18.
“儒分为八”  孔夫子死前其弟子已有开门授徒的,如澹台灭明(字子羽),“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因为子羽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后来此人修行甚为有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竟成一方领袖。孔夫子死后,据《韩非子》记载,“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显学》)他的话不可尽信。如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批评的子游、所表彰的子弓,韩非均未提及。这至少证明…  相似文献   

19.
故唐地望辨     
西周初年,周成王攻灭唐国以后,分封叔虞于唐地,建立了蕃屏周室的唐国诸侯政权,传世“晋公奠”铭文所称颂的“皇祖唐公”和《左传》中周成王分封赏赐的大叔、唐叔,都是指的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叔虞建立的唐国,至其子燮父以唐地本有晋  相似文献   

20.
《左传·桓公五年》(前707年),陈桓公鲍卒,陈内乱,文公子、桓公弟佗(一作“他”)杀太子免而代之,是为厉公,杜预注以为佗亦名五父。《史记·陈杞世家》云:“厉公二年(前705年),生子敬仲完”。敬曰谥,仲曰字,完曰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云:“陈人杀其(宣公)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陈杞世家》言之较详,云:“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