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周新城 《中华魂》2013,(21):20-23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①这就指明了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並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只有科学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还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  相似文献   

5.
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我们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工作,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特别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保持农业稳步发展的问题。”这句话点明了现在经济工作的关键问题。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提到:“搞活国营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现在应该再次突出强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企业劳动的性质及其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多年来一直是经济理论界争论很热烈的问题之一。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科学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确立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这两方面的正确关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它认为“增强企业的活力”,“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确立国家和全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把汁划体制、价格体系、劳动工资制度等等方面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轨道上来,建立一个“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经济管理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的转换 ,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层次递进和经济体制模式的不同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 ,可以预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后 ,应该有更理性的逻辑走向。在面临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改革旧习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面临着新的理论构建和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所论述的“两权分离”理论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已走完了十一年历程。“两权分离”理论能否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是不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两权分离”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如果肯定“两权分离”理论的实践意义,那么,在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其分离的程度、性质和种类应如何界定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非公有制经济的勃兴不是对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的否定 ,而是马恩“消灭私有制”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展现和发展 ,它的发展也遵循着马恩论述“消灭私有制”同样的逻辑。考察非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历史进程 ,对我们今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于今年六月在听取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经济工作汇报会上和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包括政治体制,而且应做为一个标志。”又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理论工作参考》1986年第8期)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人的障碍,需要通过政治  相似文献   

12.
由宏观直接控制逐步转变为宏观间接控制,是我国“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这一重要转变,需要经济立法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相配套。这既是保证经济管理机制转换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的管理体制正常发挥作用的经济客观要求。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宏观间接控制必须靠经济法规来控制  相似文献   

13.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国家职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具体体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触动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国家职能及其实现方式的分解与转换。历时9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一个侧面表明,“集权型”和“行政性”是传统体制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足以深刻地说明,在过去的30多年,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具有直接的决  相似文献   

14.
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并强调指出“城市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这里根据个人学习的体会,着重谈谈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英明论断不仅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突破,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自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还不够顺利,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只是在若干方面而没有全面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因而它直接妨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更加顺利地进行和深入地开展。这正如邓小平同志在今年七月十四日会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党政代表团团长李钟玉时所说的:在我国进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时,“也包括对政治体制的若干方面进行改革”。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情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简称《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8.
基础创立法,法又为自己的基础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着并对基础发生影响。”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全面贯彻,正在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同步前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总书记在这一段话中,同时使用了“法制”与“法治”这样两个概念。本文拟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谈谈我国从法制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的历史性贡献之一,就是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