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清政府长期以洋务运动为国策,洋务思潮的兴衰同晚清政治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政局转危为安,得力于洋务思潮的兴起,而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又迫使清王朝面临新的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为目的洋务思潮,已跟不上时代潮流了。由封建中世纪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2.
美国第一位驻华大使蒲安臣,对晚清中国外交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万国公法>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礼仪制度的近代化,加速了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使晚清中国外交逐步走向了近代化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晚清俭奢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经世派开始对传统的“黜奢崇俭”进行反思;第二个时期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维新派等则对之予以揭露、批判;第三个时期是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批判兼具有相当的理性色彩。总体看来,晚清俭奢观的嬗变经历了相形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俭与奢的认同感迥异,或偏激,或理性,但其递进色彩明显,一脉相承,日趋完善而成熟,并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晚清中外约章对地方外交礼仪的规定包括三部分:与外国官员往来礼、与传教士往来礼及与其他外国人往来礼,其中与官员往来礼仪规定最详,涉及公文格式、称谓等方面。这些规定从礼仪方面体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局势的深刻变化。地方官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将其作为处理地方交涉的重要辅助手段,如借助外交礼仪抵制列强索取约定之外的外交特权,借助外交礼仪推动中外关系的发展等,都是他们重视和运用礼仪的表现。地方官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运用体现了他们对新的外交关系模式的应对和适应。  相似文献   

5.
京师同文馆既是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产儿,也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推动者.同文馆在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的传播,参与对西方的外交考察、驻外使领馆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外交人员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洋务运动的其他事业的命运一样,同文馆并没有改变晚清外交被宰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晚清外交使臣的研究是近代史的研究热点.本文从主题内容、方法论两个维度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梳理,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价,以便进一步促进该主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体制渐次进入了近代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前,基于战略选择的局限性、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与成功的实践经验,晚清对日采取的"以夷制夷"战略具有必然性与可操作性。可见清朝未能成功避免战争爆发是有其他原因的。正是由于战争前45天晚清政府错误的外交思想,简陋的外交机构与混乱的党派斗争等因素影响,导致了晚清不仅未能避免战争,而且也未能充分进行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幕府形态,晚清幕府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的时候出现的。它经历过从确立到发展的变化过程,逐渐完善了其制度特征,并深刻影响着晚清政局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幕府造就人才、振兴文教、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客观地促成清王朝的灭亡,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晚清幕府的特定性质,也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的输入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晚清外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适应了当时中国对外交知识的渴求,改变了晚清官员不悉西例的状况,促进了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和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极大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刘瑞芬是晚清一名尽瘁国事的外交官.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主张“自强”、“求富”.在国内做地方官员期间,开明进取,积极筹划和参与洋务活动,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以工商立国,发展商务.出使泰西时,更积极支持国内洋务事业,以期改变清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致力于为国家求富求强的洋务活动,竭力提升中国的外交地位,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晚清从传统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民主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起点。近代西方科学在中国制度层面的发展,源于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笔者就洋务学堂中的科学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此时科学教育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告以失败,但作为科学发展史的一个环节,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具有极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晚清开始,儒学经历了新陈代谢的过程,对此,张之洞、康有为、章太炎等文化保守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文化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捍卫者,他们改造儒学,期望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却适得其反,加速了儒家经学的衰落。从中虽见历史的大势所趋,然而对其个人来说,难免是个悲剧。同时,他们为儒学的转变和新生作出了贡献,如对现代新儒学有所启发。尽管这一转变尚未结束,对其努力还不能定论,但由此体现出的思想解放意义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当时的学术、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政治危机和民族危难下兴起的语言变革运动。追溯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渊源,思想开明的晚清官僚认识到语言变革之必要,表现了官方对白话的认同与策略,西方传教士欧式语法、语词的输入补充了现代白话文的语言资源,晚清的农民运动用白话语言宣传革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甚至把提倡白话与反封建联系在一起。他们都为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先行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表现了官方立场与民间立场对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合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晚清小说涉及宪政运动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立宪派所写,用来宣传立宪的内视角小说;另一类是小说家旁观品评的外视角小说.从晚清小说提供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看到立宪思想的传播和立宪的舆论准备,看到当时的普通人对立宪运动的看法,同时可以看到一个主义是否得到群众拥护,不在于其是否符合"历史规律",而在于其是否取得当时人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清代汉学家积极参与修谱活动,其族谱论继承前说而又有所发展。他们像宋、明儒家那样重视族谱的教化收族功能,但彰显了族谱的史学特征,更深入地讨论了宗法与谱法的关系。他们重视小宗谱法,倡导实事求是的修谱原则,反对攀附,并就族谱的繁简、分合等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他们的族谱论反映了汉学思维向谱牒学的渗透,有的汉学家且带有族谱史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士绅集团是影响晚清政治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文化及政治势力,其文化权力来源于科举制度下他们掌控儒家思想解释权的独特地位。晚清主要政治运动及其结果都可以从士绅争取文化权力的斗争中得到解释,如太平天国反孔的文化立场遭到了士绅的激烈抵制是其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晚清的自我改革运动由于侵犯了士绅的文化权力而遭到失败;近代乡村由于士绅势力的没落而导致乡村文化素质的普遍降低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上海房客运动与罢市风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末至1911年初的请减房租事务所及其影响下的减祖活动,是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房客运动,其参加人员,以小户商民为主体。此次运动无任何政治要求,降低房租是其唯一目的,罢市风潮实属意外。这次运动在学术研究意义上,可视为一种变种的商人运动,但从运动目的及组织来考量,称其为房客运动更为妥当;它与“上海居,大不易”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