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审美能力及其构成《沧浪诗话》审美思想解析严羽《沧浪诗话》开宗明义提出了:“夫学诗者以识为主”的理论主张。所谓“识”,就是识辨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他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行有未至,可加工力”...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3.
构建独特的“诗道”体系,是《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目标.而将“以禅喻诗”贯穿于“学诗”“参诗”过程而最终求得“诗道真谛”则是“诗辨”的本质.严羽关于“诗道”体系的建构,以学诗为基,以参诗为核,以辨诗为的,体现了其要言不繁,却体系完备的特征,如果只注意其以佛禅“喻诗”的特性而忽略其诗学体系,这对其诗论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4.
严羽是南宋著名诗人,在诗学理论上亦成就斐然.他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在其专著<沧浪诗话>一书,内容大致涵盖四个方面:对诗歌艺术的总体认识、艺术风格和体制特征、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诗的批评标准.其诗学的审美意味体现为:不涉理路、不落言荃的理论基调;诗道在妙悟的审美取向;诗而入神的审美追求;崇尚"优游不迫"、"沉着痛快",主张艺术风格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文学之道贵在妙悟盖绍普较早使用妙悟这个概念来喻诗的,是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至于妙悟的含义是什么,严羽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妙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们还曾赋予它别的...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7.
严羽《沧浪诗话》见轻于当时而名重于后世,王世贞《艺苑后言》名重于当时而受疵于后世,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关系。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古代文学历史上复古主义思潮发生、发展与衰微的轨迹,认识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于展东 《唐都学刊》2011,27(2):59-63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以人而论"中特别拈出"张籍王建体",他所说的"张籍王建体"是以张籍、王建二人在乐府诗创作方面所表现出的共性特点、所取得的成就为出发点的。对张籍、王建诗歌进行全面考察,就可发现张籍、王建在近体诗创作上也呈现出平易浅近、尚实尚俗的共性特点。张籍、王建之所以并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乐府之外其他诗体创作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0.
虎关师炼在《济北诗话》中称孔子为"诗人"删《诗》。其实孔子之时,并不是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的,而是从礼仪、政治、道德、修养等方面来看《诗》用《诗》的;孔子有"吾从周"之意,所以其删《诗》也当由此角度出发,而绝不是以"诗人"的眼光来删《诗》。虎关师炼之所以有此言论,当与其社会发展的特性、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政治形势和教育制度有关联,当然也不可排除文学理论与批评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势成鼎足的三说及其由来通常所说的“唐僧取经故事”,是以“取经烦猴行者”为其标志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文学巨著《西游记》的先导,考察其成书年代,事关“取经烦猴行者”故事产生于何时。这是文学史上应予弄清而又尚未弄清的问题。宋元说、南宋说、晚唐五代说,当前势成鼎足,先对三说作一反思,也许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结论。认为《取经诗话》成书于南宋或宋元之间,这是文学史家们的普遍看法。试以当前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而论,断其成书于南宋者,有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六省市十一院校编《中国文学简史》等;断其成书于宋末元初者,有刘大杰《中国  相似文献   

12.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诗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诗的艺术上造诣颇深,曾自诩“五吉长城”,可见他对自己诗歌艺术成就的自负。”他一生写了许多独具艺术个性的诗篇,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历代诗歌评论家对他的诗也多推许。皇甫 在《答李生第二书》中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卢文绍《刘随州文集题辞》说:。随州诗,……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薛雪《一瓢诗话》说:刘随州“得意处竟可与少陵索笑。”这些评论虽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诗在后世评论家心目中的地位。解放以来,对他诗歌艺术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被捕下狱,曾题诗于狱壁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谭浏阳狱中绝笔诗,各报多登之……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在《谭嗣同传》一文中他又指出。“(绝笔诗)盖念南海也。”何泽翰则以客观研究者的身份对谭诗作了细致的剖析,提出了“昆仑为两奴说”(其文见《社会科学战  相似文献   

14.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诗很重视结尾,因为一个好的结尾常能留下不尽之意,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美感享受。“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金针诗格》)①“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百石诗话》)②”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③。这些都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结尾给人的艺术美感。但是这种美感的深层心理原因究竟是什么,古今论者很少论及,本文从构成诗歌结构的角度将古典诗歌结尾分为三类:封闭式结尾、开放式结尾和“残缺式”结尾,并对其美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一些探讨。一、封闭式的结尾所谓封闭式结尾是指一首诗的结尾照应开头…  相似文献   

16.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此书以诗话名,其间涉及诗歌、诗人之论审慎精要,自具手眼,又以诗传人,以诗存史,记载保留了大量有清以来佳篇佳句,名诗话而有清诗史料之实。书中以诗为契,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尤其保留大量背景风土史迹资料,对研究北京历史、风物、沿革变迁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雪桥诗话》全书细致分类、分析,明了此书对于有清一代诗词、掌故、风土人情记录之功,明晰作者爬罗剔抉搜集资料之力,明确此一部诗话所涵盖之诗歌、风俗、社会生活之内容在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再版的《千家诗》,其中所收南宋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的全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注释说:“半亩方塘,言其小也。”“‘谓’设为答词。”“‘源头’水有本源而长流不竭也。”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家塾藏板《注释千家诗》中收集的朱熹《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本书的注释说:“半亩  相似文献   

18.
歧见的来由宋人“说话”不只分“科目”,还有“四家数”的划分,“家数”就是门类。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西游记》神魔故事的先导,中国俗文学史上的名篇,它的“说话”家数问题却是个应予解答而又难于解答的问题。其所以然,就在于:正确地解答这一问题,它不只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取经诗话》所属社会思潮的认识,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宋人“说话”分类标准的理解,其意义是多方面的。然而,世传宋元有关著作却均未言及《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宋人话本其可确定为“说经”者,似又百不一存,无可参照,要对问题作出密合事理的解答,谈何容易! 唯其如此,所以对《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一些文学史著作审慎地予以回避,只字不提,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些文学史著作认为是“说经”,理由则不外是说《取经诗话》写的是三藏法师西行求法,如北京大学中文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乐府《独漉篇》是一首比较难解的诗,后世注家各持一说。陈沆《诗比兴笺》说:“此篇自昔付之不解。”清代王琦说:“此诗依约古辞,当分六解。…………解各一意,峰断云连,似离似合,其体固如是也。若强作一意释去,更无是处。”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诗“中三解未易窥测,恐强解之,转成凿耳。”这些都在说明这首诗难以解通,“未易窥测”到它的主题思想。但真的是“诗无边沽”,《独浪漉篇》已成了“不解”之谜吗?.我们以为并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能够联系诗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当时的经历处境等有关情况,特别认真仔细地对诗篇作些探幽发微的…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是一部“深解诗理”的名著,它摹神取象,以诗盲诗,包蕴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含,从古到今,研究它的人很多,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畅广元同志撰写的《诗创作心理学——司空图〈诗品〉臆解》就是其中的一项。同以往的研究者比起来,畅广元同志对《诗品》的臆解和引论,确乎“大胆得多”,也有新意得多,换言之,他对原著并不是紧紧依倚不离跬步,而是以原著的思想火花,照亮自己的理论视域,激活他的审美体验,启发他的审美思维,从而得以引申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将读者引入他自己构筑的别一“诗品”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