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一、重建中国古代按受诗学的可能性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它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年轻的美学家首创。这派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问题,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重新赋予的,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接受美学还把上述思想推广到文学史的研究之中,认为整个文学史都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形成特定效果的历史。接受美学的一系列理论主张给西方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接受理论,源远流长,理趣并生,接受静雅,妙悟静照,物我两融,天人契合。 其接授理论,瑾瑜纷呈:接受心境、接受方式、接受思维、接受移情、接受境界。各显奇彩,各尽其妙。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本文(作品)的理论,提出接受者(读者)中心论。把研究的视点从本文转移接受者。而中国古典美学,早已在读者身上做文章。 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古今中外皆然。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有人反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提法,然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确非独家专利。请看中国古典美学家在接受理论上的言简意赅之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学者姚斯、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着重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尊重读者的自主个性阅读,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而"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读者又是怎样去参与呢?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世的主要美学思潮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几个主要的天才理论家杜撰出来的,而是在很多理论思潮和美学派别的影响下产生的,特别是海德格尔和加达默尔的现代诠释学理论和英迦登的现象学理论对接受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奠定了接受美学由时作者、作品的研究走向对读者研究的坚定道路,也彰显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色是一种读者美学.接受美学对读者的重视,提高了读者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开拓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尧斯接受美学的文学史现开辟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所思路。他既注意到了文学接受的能动作用,又考证了文学接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建筑在作品社会效果之上的文学功能,在文学理论研究及美学研究中起到了革故鼎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一种侧重于从读者方面来解释、评论作家作品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最早是由西德学者汉斯·罗伯特·乔斯提出,以后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中民主德国和苏联的学者对此尤为重视。接受美学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读者同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一,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读者阅读。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表现出来。第二,在文学创作的“动力过程”中,读者(包括评论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能影响文学创作。第三,读者对作品作出何种反应,既取决于作品的性质,也取决于读者的文艺鉴赏水平、兴趣、需求等。总之,读者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各种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长处及使用价值。但它们的共同缺陷之一是忽略了读者及其欣赏活动——作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一般只  相似文献   

8.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重要理论。从当前的读者期待视野看当代女作家残雪的作品 ,发现残雪的作品从文体、形象、意蕴等方面都与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无法拉近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社会、时代影响着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 ,也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读者对残雪及其作品的拒绝。至此发现作家创作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应有不可消弭的相互影响。由此而推论 :文学的发展 ,应该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一种强调读者在作品阅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的文艺理论体系。借鉴接受美学中的“阅读期待视野”、“接受动机”、“视野融合”、“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对话”等理论,来探讨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过程,以图认识其中的规律和本质,提高审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1.
<正> 德国接受美学十分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的重要作用。认为读者自身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决定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从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来看,接受理论显然有其正确性。在这方面,新批评由于过分看重作品内在技巧而不免有失偏颇。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在文本与读  相似文献   

12.
读者意识的正负效应──接受美学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降红燕,蒋永文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创作发生了极大变化。对这些变化可以作多方面的探讨和评说。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兴盛于七十年代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为我们认识我国新时期文学走过的历史和文坛现状提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接受美学虽然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等古训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已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因素.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了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辨骚>、<知音>等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吴晓一、接受与接受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美是最高层次的美。但这种美的实现,还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予。接受美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二个部分:其一“作者─—作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作品──读者“,即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得"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概念。本文主要用审美接受的理论,考察了它的历史流变、审美内涵及价值。"自得"说要求读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视野去理解作品。这已深刻表明文学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进行自我参与的过程,据此作品才获得艺术生命。"自得"说标志着中国诗论中读者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学批评总是把作者的创作意图放在首要的和核心的地位,认为创作意图具有一以贯之的决定性,从而形成了创作意图→作品→读者的模式。新兴的接受美学理论打破了这种作者决定论模式,把读者置于文学活动的中心,提出了作者只决定本文,读者与本文才共同决定作品的模式以及读者单独决定作品的模式。虽然接受美学理论本身是多元发展的,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但在反对作者中心论,主张读者对文学具有决定作用上却是一致的。在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这一对立的两极中,实际上隐含着什么是艺术以及怎样对待艺术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袁世硕 《文史哲》2013,(1):5-13,165
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我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忠 《江海学刊》2007,(6):170-177
传统的经典细读以回归原义、确立定于一尊的权威阐释为宗旨,这种客观主义阐释观不符合审美接受规律,也无益于发挥经典的现代审美功能。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审美接受过程之中,一件艺术作品的全部意义便是无数读者创造性阐释的历史成果。因此应当在经典阐释中倡导和确立接受史意识,在历史透视中进行经典细读。接受史细读有多重思路,可概括为四:经典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文本意蕴的历史阐释,艺术影响的历史展示,接受史细读与诗学研究,这也是由浅入深的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的理论开创了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 ,取代了传统研究中作家作品是唯一重点的做法 ,实现了在美学、文学研究领域中历史性的转移 ,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认为文学活动的动态流程中最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中 ,读者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读者的经验世界逐渐被培养起来。可以说 ,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 ,而这些高水平的读者反过来又以他们的经验世界去训练“新作家”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当代文学的鉴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