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楠明(以下简称李):张老师,国内学界的同人公认您是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专家,您20世纪80年代写的这方面的文章,被同行广泛引用,您当时为什么对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情有独钟,并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呢?张奎良(以下简称张):那是20世  相似文献   

2.
杜桂萍(以下简称杜):2003年教师节前夕,国家表彰了100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刘老师是其中之一。能谈谈您当时的感受吗?刘敬圻(以下简称刘):一、特别惭愧,二、特别清醒。惭愧,产生压力;清醒,能获得解脱。作为肩负着教学、研究两副重担的高校教师,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出  相似文献   

3.
丛坤(以下简称丛):张先生,从1956年开始至今,您已经从事了50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先生一直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特立独行,坚持学术创新,在中国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其中,既有针对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专题性研究,也有立足于民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史等大背景的宏观性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历经了数次转型,可以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吗?张碧波(以下简称张):自1956年开始,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从事了近30年的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主要是讲中国古代文学史。当时依据的教材是中国社科院三卷…  相似文献   

4.
李强 《学习与探索》2005,(3):229-232
李强(以下简称李):吕先生,您是我国著名的理论法学专家,您的治学范围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和法哲学三大领域。您将它们同您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请您先谈谈您的学术道路吧。吕世伦(以下简称吕):1953年,我作为“调干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当时全国唯一的法律系)。1957年,我被以“全优生”的名义留到人民大学法律系法理室做教员(全年级唯一的留校学生)。反“右派”之后,客观上已不允许教师真正搞学问了。为了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学原著选读”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攻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并做了许多的读书笔记和卡片。为了提高理论法学素养、拓宽学术知识和思维视野,我同时开始攻读西方法学家的著作。这些努力为我日后  相似文献   

5.
马驰(以下简称马):黎老,您长期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能否介绍一下您是怎样从开封到延安,并走上革命道路的? 黎辛(以下简称黎):1936年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邓云特)介绍我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我的父亲是冯玉祥创办的平民医院院长、陆军医院院长、妇产科学校校长和公安局卫生科长,还是冯玉祥部队医官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6.
周肇光(以下简称周):程教授您作为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又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马列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等学会的副会长,也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的专家。您的学术影响已深受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与肯定,并且,您从中学开始接触社会科学至今,即便在十年动乱期间您都依旧在系统钻研马列原著,是否可以就此问题谈一下您的感触?程恩富(以下简称程):1950年,我出生在上海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文革”前在中学读书时就对政治理论课特  相似文献   

7.
窦尔翔(以下简称“窦”):何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您的学术影响已经深入学界和业界,请您谈谈您的学术形成的背景及对后来学子的启示。何小锋(以下简称“何”):我在1978年初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从而走上了一条“经济学的道路”,这是我的学术人生第一次被“偶然的使命、力量和机遇”所扭转。另外一次是1984年我有幸被安排到香港工作,从事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在香港近距离观察资本市场运作的真实场景,从而“定格”了我以后的研究方向是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1987年10月股市大跌时,我…  相似文献   

8.
不是文化研究的视野决定了文学现象的研究,而文学存在决定了批评的眼光和方法陈彦晖:(以下简称陈)傅老师,记得1998年国内一家刊物在采访您的时候,您说最喜欢自称是行者,这样的称呼对您意味着什么?傅道彬:(以下简称傅)行者就是在路上,我喜欢道路,路不仅是具体的,也是象征的,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问路,无论是生活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如此。《庄子·齐物论》里有一句话:“道,行之而成。”这句话本意是说路是走出来的。道家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道”,其实道就是路,我们在精神上的一切追寻都是问路,都是探索新的路径。陈:您的谈话里充满了诗意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混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主次关系,忘了理论和方法是用来研究文学的这个根本目的黄开红(以下简称黄):聂珍钊教授您好!您近几年来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您谈谈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提出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聂珍钊(以下简称聂):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5期)以及其他一些论文中已有论述。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出于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脱离文学批评实际的现状的忧虑。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  相似文献   

10.
曲伟 《学习与探索》2006,(1):256-260
曲伟(以下简称曲):感谢米亚斯尼科夫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第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俄罗斯院士,我们想采访一批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俄罗斯资深院士,通过宣传他们先进的治学之道和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促进中俄高层学者的相互交流,展示俄罗斯院士的风采,学习院士的成功经验,推动我们的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采访内容将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我院刊物,分期分批地加以刊登,在累计采访20位左右院士时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访谈文集,也为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献上一份礼物。请您谈谈对我们这一想法的意见。米亚斯尼科夫(以下简称米):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