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随着发展哲学、交往理论、新儒学、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人学、经济哲学、公共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具体哲学研究领域的兴起,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理性正在重新为自己定位世俗化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应用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外在审视或外在规范的方式,一是文化哲学所代表的对生活世界的内在启蒙或内在教化的方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深刻。中国文化哲学的建构途径是促使对人的形而上的思考同实证的文化批判的统一、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哲学如何表达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转向,不仅意味着哲学研究对象和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哲学的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改变。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主题话语之一。按认知论哲学观点,在哲学与生活之间隔着科学认识的层次,科学世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哲学的认识方式。如果把哲学理解为生活世界观,它直接面对的是生活世界,那就应该找出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理解人的生活的特殊方式。在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时,涉及理性与经验、逻辑与直觉、烦琐与简约等几种矛盾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生活世界观与"生活世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社科纵横》2007,22(3):28-30
哲学进入现代,实现了从实体性思维向功能性思维脉象的转变,整体进入了"生活世界"理论域境.这是对以往僵化思维的突破,更是在欧洲社会发展危机中,对人性的回返以及技术与理性等现代性大背景的反思.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基点上,以改变世界为生活世界观的目的,阐明了一条与西方"生活世界"理论异质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宗碧 《创新》2018,(3):38-48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任何哲学研究,在根本上都要回到世界观的把握上来.历来,哲学研究是承认有不同世界观的,但是这种"承认"所包含的逻辑,一般只是在"本体论"上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立场选择并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没有披露哲学历史形式的复杂性以及促进问题探讨向纵深层面的把握.关于哲学史,如果没有世界观的历史形式的梳理,那么哲学就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化结构解析.基于世界观历史形式的观察,哲学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的世界观,近代对"自然哲学"的批判和哲学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变革和"生活世界"的新世界观重建.这三种形式的基本构筑和变革,使哲学的发展相应地呈现为三个基本的阶段和论域.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一改古代哲学把人寓于宇宙本体和近代哲学使人寄存于认识论的做法,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人的世界",从而在使人变为哲学的中心话语、转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注重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突出价值、真理问题等方面,开启了现代人学新方向.这对于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精神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高云鹏 《社科纵横》2014,(3):114-118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一方面他用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概念代替其前期哲学中所强调的逻辑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他通过对科学与宗教的考查,也表明了对其前期哲学中所推崇的科学主义的反思。这两个方面都是其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表现,也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尝试对上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2):83-86
"生活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近年来,其作为一种新兴哲学范畴传入国内,并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甚至有学者将此称为"生活哲学的转向"。生活哲学研究的兴起主要是源于其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对生活本身的追问和对当下生活的关怀。因此,对生活哲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学术上增加以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助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生活哲学的研究逐渐拓展,从理论研究到传统思想挖掘,再到现代价值的彰显,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0.
真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科学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传统教科书沿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探索范式认为,真理是标志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这不是马克思的探索范式,这样得到的真理观也不同于马克思的真理观.马克思从处于具体社会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感性活动出发,确立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地位,真理就其指称现实的状态和过程而言是指这个日常生活世界,就其指称科学的理论学说而言是指正确、系统、全面把握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学术交流》2005,(7):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19-128
三科在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中的细密分析过程中逐步成为佛教人本主义世界观的典范。五事是《俱舍论》之五位七十五法的雏形,亦是《百法明门论》产生的基础。它改变了根本说一切有部以蕴、处、界三科摄一切法的世界观。以五事摄一切法,是佛教世界观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出现在说一切有部并非偶然,而是逻辑的必然。说一切有部精于论议,分别法相,被誉为佛教的经院哲学,又由于它受到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影响,其哲学思辨特质非常突出,其关注的重点亦由自身逐步拓展到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章忠民 《求是学刊》2001,28(5):38-44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6.
周树智 《唐都学刊》2011,27(5):34-38
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哲学,新实学就是人类在新时代需要的新哲学。构建新实学有四个维度,即中国和东亚的实学思想优秀传统;现代西方哲学解构形而上学关注现实的新努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人类当前现实的历史的伟大社会实践。这四个维度在本质上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沿着这条大道努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成功构建当代人类需要的新实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是哲学对话的深层维度,同时也是最为困难和艰难的维度。价值信念层面的良性对话,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之间进行一种真正开放和深入的沟通和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推进当代中国人生命存在的自我理解、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生成我们民族“哲学自我”的重要内容与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