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市场经济在道德领域产生着正、负两重效应。我们必须趋利避害,坚持以共产主义为灵魂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艰苦创业精神,建构并在实践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最为关注、政府最为重视、社会各方面最为担忧和焦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最为紧迫、最为重要、最为艰难的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条件下,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异域价值观交织于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总图景之中。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与异域价值观,不同代的人也出现了相对不同的价值态度,从而导致了价值观的代际差异。面对价值观的代际差异,如何实现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和代际整合,就是当今中国在全球化条件下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主要有尊君敬长、以孝为重、重义轻利、集体意识、吃苦耐劳等。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必然要得到更新和发展。然而又因为它们在彝族的社会和历史中,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更新和发展彝族的道德价值观,只能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既要继承和发扬彝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又要使之经过更新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整体的道德努力,其中,人类整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以及类主体的统一,它们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承担着相应的角色,要解决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必须实现三种伦理主体的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8.
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体系来自于并反映了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主要变化,所以,文化价值观在世代传承的同时也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发生着嬗变.我们把中国主流消费群划分为4个世代,采用Schwartz价值观量表设计问卷,在全国7个城市收集了910个社会样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体主义价值的代际传承与个人主义价值的代际嬗变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轨迹;性别和学历两个变量在集体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价值的代际传承与嬗变过程中都没有产生调节性影响;收入没有影响到价值观的代际传承但却影响到代际嬗变.研究结论对企业在世代行销活动中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实施品牌定位、制定差异化营销战略等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管理意涵.  相似文献   

9.
道德濡化具有代际制约性。在传统的和谐—控制型代际关系下,道德濡化模式为"前喻型",它使道德濡化得以较好实现。当代社会变迁中,代际关系趋于复杂,代际隔阂产生,前喻型道德濡化模式不再适应新的代际关系,道德濡化遭遇时代困境。当代道德濡化要想走出困境,需要建立和谐—平等型代际关系,建构互喻型道德濡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英格尔哈特在探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转型问题时提出了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用以说明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与方式。他用资源匮乏假设和社会化假设论证代际价值观转变的条件,同时对该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模型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相关理论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应。这一理论开始以西方后来扩展到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因而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文化变迁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蓬勃发展的城市化建设对农民工资源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农民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坚实力量,是新时期最有战斗力的劳动大军,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新生代的80后甚至90后农民工大量的涌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嬗变的研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三农事业建设有着高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彻底解决全国目前尚未脱贫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其中,农村贫困问题又集中表现在民族地区,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从贫困代际传递的视角,分析了家庭内部包括家庭结构、生育观念、监护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社区范围内的宗教信仰、丧葬习俗方面的致贫因素并呼吁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时机,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内生动力,充分实现自身发展,同时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树立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进而加速脱贫,共享小康。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师生交往是最基本的类型,也是对教育过程影响最大的交往形式。对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缺失原因及其相应的改革策略进行了微观层次的分析,以求引发宏观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的研究日益活跃,但科学传播的内容与机制的关系仍缺乏明晰的阐释.本文试图对科学传播的内容与机制关系做出一种解答,并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本质属性为政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属性不能随意抹煞。因此,政治宣传的优势在其中仍然不可随意"丢弃"。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忽略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限于大众传播而"传播失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放置于政治传播中作整体安排,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规制"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策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存在的非理性问题,本文从社会根源、伦理规范和逻辑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阐述了“平等互利”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定性,阐释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现时期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理性内涵,阐明了“主观为人为己、客观利人利己”是大学生应积极追求的价值现,并对颇为流行的或“左”或右的价值观进行了辨正。文章意在探求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网络价值观是网民基于自身需要对网络价值以及创造、享受网络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点、心理、行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形态,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生成有其必然机理: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创造了网络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必然性;社会既存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系向虚拟空间的渗透,为催生网络价值观提供了养料;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作为网络主体的信息获取、网络社交、个性自由需要,则是网络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动力。正确把握并合理利用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生成机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交换表面上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物品互换,但实质上它是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和权利让渡。经济交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表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它能带动经济发展,并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它能塑造、匡扶良好的社会道德,帮助个人提高德性与修养;它能提升人的幸福感,帮助个人健全其人格;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经济交换具有交换正当、交换自由、交换平等、后果无害等道德规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因而离不开对传播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吸收“把关人”理论,对传播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主动、巧妙进行议程设置;吸纳意见领袖理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建设性作用。只有自觉吸收、借鉴和运用传播学理论,才能优化传播效果,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语言价值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内在动力,环境因素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外在动力。语言价值可分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和国家层面的价值。影响语言国际传播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因素及语言政策、语言意识、国际环境等。语言国际传播的动力机制是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呈现出复杂网络性及非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