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都认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种观点是把意识的内容等同于了意识所反映的对象.意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当然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内容不过是意识所反映的对象的主观映家,它通过感性的或理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大都把“概念”定义为“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定义为“通过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来反映对象的思维形式”。对于这种“反映——属性”论的定义,有文对此提出疑义,认为不能解决虚概念和抽像概念的问题,理由是“反映一一属性”论说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预设了一切概念都有其被反映者,而且必须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物。就是说,这个定义只承认在客观世界中有对应物的思想单位是概念,否则就不予承认。这样一来,“神仙”、“理想溶液”之类的虚概念,在客观…  相似文献   

4.
关于唯物辩证法范畴在当前流行的几种哲学教材中,其排列次序各有不同。到底怎样排列唯物辩证法的几对范畴,才更合理、更科学呢?笔者的意见是:在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中,把形式和内容一对范畴排列在现象和本质一对范畴之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首先,从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含义看,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整体,形式是指构成事物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或外部表现状况。而本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即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法现象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语法现象的内容就是语法意义,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语法现象的形式就叫语法形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结构形式。分析语法现象,只有把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两个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语法现象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来看,要想使我国文艺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真正做到“百花齐放”,必须提倡创作方法多样化。创作方法,就是作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现实、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反映了现实,而在于它们反映现实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事物的现象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的反映。一事物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不同的现象,都是这一事物的本质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形态中的表现。不同的创作方法,正是用不同形态的现象,通过不同途径去反映事物的。例如,现实主义比较直接地客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法治意识,也属意识范畴,它是人们对法治现象的认识、看法、意见和情绪。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及法治现象的认识、理想、心理、评价、观念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客观、外在自然的反映,是对蕴含在自然现象中的自然本质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自然界运动和发展导致出对其自身的否定,即形成了自然科学理论。从这个角度上说,自然科学理论是自然界自我运动的结果,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容与形式都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理论又是认识主体对自然界的反映,认识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所以,“科学作为一个存在的事物和完整  相似文献   

9.
孙运福同志在《意识能动性刍议》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中认为,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唯一能动性就在于指导实践。笔者对该文的观点难以苟同,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孙运福同志认为,“能动反映世界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传统观点,与意识的本质相矛盾。笔者认为,这是他在片面理解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孙运福同志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行的哲学教科书把真理的本质规定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笔者认为,真理只是客观的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一) 哲学发展史表明,人们对真理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认为真理是感觉和事物及现象的符合到认为真理是理性与规律的统一的过程。哲学一词按词义来说,就是“爱智”,也就是探求真理的意思,因此古往今来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主张真理有两个来源。它是和唯物论的看法不一致的。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就如像片是照相机的产物,照相机不是像片的来源,像片的来源是客观模特儿一样。关于认识或意识只有一个来源(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作斗争就提出来了。由于旧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作者把观察生活的过程通过感受和思考的形式反映出来就形成了作文,因此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的过程。感受和思考必须存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的反映,它往往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对客观事物获得的印象并进行充分的感悟和认识,从而洞悉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感受可从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引发,并且引起内心某种情感波澜,从而产生某种类似的生活感慨,表达某种思想意趣,渗透个人浓重的主观意识。思考即把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通过理性判断所产生的一种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认识的真理是对客观历史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历史认识论的范畴,因而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主观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同真理主观形式的客观来源,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真理形式的来源、基础当然是客观的,但是就真理形式本身而言却是主观的。所谓真理形式的主观性,主要是指真理是人的认识的产物,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人的精神产品。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想形式,才能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反映出来,形成真理性的认识。离开了人脑的思考,离开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想形式,就不可能形成真理,因而真理形式的主观性是不应该否定的。  相似文献   

15.
越出对真理内容简单定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可以发现真理的内容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真理的内容是构成真理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与真理的不同形式相联系,可以发现真理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容:从真理的整体存在形式来看,真理的内容表现为构成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关系;从真理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真理的内容表现为一系列观念形态的信息及其意义;从真理的反映特性来看,真理的内容表现为人的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从真理的本质来看,真理的内容表现为各种内在矛盾。可见,笼统地认定"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或"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6.
关于犯罪客体要件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理论界就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地位争鸣已久。犯罪构成的基本功能就是为法官认定犯罪提供一种理论和法律模型。它不但要能区分罪与非罪,还必须区分此罪与彼罪,必须揭示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由于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方面,它不能自己展现自己,必须通过现象来体现。这就决定了犯罪构成只能是现象形态的东西,它的各个要件也必须是客观的,能直接被人把握的行为特征。因此,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只能是能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揭示不同犯罪行为特殊本质的事实特征。犯罪客体要件是从犯罪行为的社会属性角度揭示具体犯罪特殊本质的事实特征——刑法所保护的人或物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地理想象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就是人脑对客观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语言和一定的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和思维活动,构成从未见过的新的地理事物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地理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于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发展地理思维,掌握地理规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元鲁 《新天地》2011,(12):267-267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哲学界长期以来停留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样的简单定性分析层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跳出抽象地从"主观客观"的角度讨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关系的误区。认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处理,意识的形式可分为物质运动形式、信息处理形式和符号表现形式,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