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审美感应理论的成熟期,王夫之、石涛、刘熙载、王国维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心物交感辩证统一的认识既深刻,又各有特点。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石涛的“神遇”“迹化”论,刘熙载的主客体“相摩相荡”论,王国维的心物交融论,分别探讨了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用感应理论来透视意象与意境的构成要素,指出感应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意象和意境类型的原因。审美感应理论还渗透到读者的阅读、欣赏过程中,形成中国特有的感应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诗歌审美意象说包含情景交融论和审美直觉的“现量”论。其意象说的审美意义受道家,特别是老子美学“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论的影响。王夫之审美意象说蕴含深邃的价值形而上学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关于审美意境的本体根源即“意境本源”一直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要存在“意象本源论”、“乐象本源论”和“观象本源论”等说法,其理论源头都可追溯到“易象本源论”。这一重大问题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常说常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能观—观象本源论”具有深远的艺术哲学启蒙意义,但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散文《风景》中的审美体验打破了“意境”说的东方界限,王国维的“意境”论中也存在着向西方 文论开放的可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内涵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基因, 为沟通“意境”说和“性格”说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典型”范畴包含着“典型”和“性格” 两个层次,“性格”和“意境”作为文艺意象光谱序列的两极都应该有典型性层次上的审美要求。“性格”说和“意 境”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框架内的融通,对开拓典型论的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更好地介入21世 纪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境”之说的演变与涵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境”是艺术整体呈现给读者的影真、情真、意真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意境”一词被引用于文艺、美学理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则正式产生于唐代中叶.明清时期,“意境”说更趋完备,至晚清王国维,他在集中概括了古代丰富的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完备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6.
辞赋创作论是刘熙载赋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赋概》对赋体文学创作发生的主客体关系、辞赋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赋体文学审美特点在创作中如何实现等重要理论问题,都作了深入地探索。刘熙载的辞赋创作论不但对研究古代赋体文学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代的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唐代,我国大量诗文创作的审美理论产生并盛行。日僧空海作为遣唐使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随后编撰《文镜秘府论》。作品中,空海收录了王昌龄、皎然等人的诗文理论,并结合自身,探讨诗文创作规律和审美功能。空海认为这是一个由感性的意象,到触物起兴的兴象,最后到达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窥见唐代诗歌美学理论之一斑:从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到殷?的"兴象"审美情趣,最终由王昌龄和皎然进一步揭示诗歌意境含蕴无尽的特征。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恰好与唐代审美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9.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1.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封建统治露出了崩解的端倪,但是还很强固.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已经在东南地区稀疏地出现,但是十分稚嫩.这是时代的特点,明清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发展着的.冯天瑜同志的《明清文化史散论》,论述了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书的内客涉及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视野很宽广.它是通过若干具体问题的阐扬,反映这个宽广面的,论述很丰富,深刻.名曰“散论”,实际是有脉络可按,有统系可寻的.这只要翻读目录②就可以得到印证.这样的著作,当前还不多见,确是读者在哲学史、文学史、科学史等史著之外所想寻求的书籍.《明清文化史散论》的时代断限,起自明初,迄于辛亥革命,清社覆亡,凡五百四十四年.对辛亥革命的论述,时代已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既称“明清”,是以朝代为标志,则亦无妨.书中论哲学思想的,有明初的朱学,有元明之际的《郁离子》;有明中期的王学及尔后王学的流变;有明末清初王、黄、顾三先生的学术思想.论文学的,有明代的“台阁体”及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有明中期以后的市民文学“三言”“二拍”.论科学技术的,有明末西洋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学术,有徐光启在学术上的会通中西,以及王夫之自然观方面的创见.论文化政策的,有明清文字狱,有明清  相似文献   

14.
《沧浪诗话》与明代格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波 《南都学坛》2002,22(1):56-59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格调理论 :1 追求“自然浑成”的诗歌审美理想 ;2 注意辨识诗歌体制、风格特点 ;3 高度重视诗歌的方法、技巧 ;4 强调灵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不汝恤”(《放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王船山诗文集》第533页)的大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堪与春秋战国相比美的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由于农民战争和民族战争的双重袭击,中世纪某些被视作金科玉律的制度、原则和学说,发生了动摇;又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学的进展,加之西洋近代文明的输入,学术上呈现一种可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方以智:《通雅·考古通论》)的佳境。这一切,都促成了明清之际“别开生面”的启蒙思想家的涌现,而王夫之便是这批人当中的精深博大者。 如果说,王夫之的同代人黄宗羲、唐甄以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显露其夺目的思想光耀,顾炎武以深研民生利弊著称于世,那么,王夫之以更加严密的哲理思辨,在自然观,历史观、文化观诸侧面作了意境开阔的理论探索。王夫之的朋友刘献廷曾这样赞扬夫之学识的宏富:“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派,仅有此一脉,仅有此一线耳”(《广阳杂记》)。  相似文献   

17.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治戏曲,深受焦循多方面积极影响。从指导思想看,焦循“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进步的文艺发展史观,给予王国维深刻影响与启迪,成为其珍视元曲而撰写《宋元戏曲考》这一权威性不朽之作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力;从戏曲流派观点看,王国维主张戏剧摹绘真情实景,“字字本色”,反对雕琢、虚伪,崇尚“自然”、“意境”,是在焦氏为代表的清中期以来“本色”论派理论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从审美价值取向看,王国维推重立足世界文学之林极富悲剧意义的元曲杰作,鄙薄大团圆格套,与焦氏审美观一脉相承;从戏曲研究方法看,王国维娴熟掌握了朴学大师焦循以考据学治戏曲之术,并与西学逻辑推演相互影响、制约,完美结合。王国维戏剧研究的巨大成功,多得力于焦循,又有明显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于意境应该有新的阐述。首先从本质论角度就意境的理论和语言学渊源可以透视出意境的审美本质不仅是情景交融、主客体的统一 ,而且是一种“对现实回归的超越”。其次从创作论角度谈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取境和造境 ,而且要做到含蓄、境生象外。最后从鉴赏论的角度谈意境的审美实现有赖于欣赏者对作品的填补、领悟 ,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和“生命本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朱千华的“岭南文化三部曲”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塑造多重的岭南形象,揭橥岭南文化丰厚复杂的内涵,但却陷入了迷失和困境.《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贯穿全书的女性审美意象使得岭南形象存在着被凝固化、阴性化的危险;《岭南田野笔记》以“魅”的叙事,渲染了岭南文化的神秘独特,但缺乏对文化与人性深层次的反思;《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试图呈现出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精致高雅、兼容开放的格局,但语言的程式化,鲜活细节的匮乏,叙述重点的不突出,使得审美表达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20.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