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公共住宅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最初的公共住宅制度是以公库、公营以及公团为核心,主要致力于解决公共住宅不足问题.公共住宅政策采用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住宅规划为目标、以公库为资金支持、以公团为建设主体"的模式.随着日本住房问题的改变, 日本针对公库、公营、公团等公共住宅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公共住宅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也相应地作出了调整.通过对日本公共住宅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对现阶段中国公共住宅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频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反映了当下公众价值取向上认同与质疑、动机与效果、参与与规避的矛盾与冲突,是形成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表征.治理诸如"非直接利益冲突"之公共危机,应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出发,以信心与参与、信任与合作、共生与责任为着力点,培育公共精神.这一研究表明,在社会价值观建设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注重培养独立人格,凸显多元共识,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为了走出政治危机和管制疲软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行政管制领域发起了一场变革深刻的"运动":通过实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政府部门私营化、成立联邦法等方式实现行政管制的"市场化",以及试图通过社区委托公共行政和发展协商制定规章程序实现行政管制的"社会化".这反映了美国的行政管制正从原来的"命令一控制"模式向"非行政化"发展.在我国的行政管制的改革过程中,以服务政府理念调整政府职能,尝试运用社会多维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吸引公众有效参与行政管制,并且及时地开拓行政管制的行政法研究有助于公共福利的增进.  相似文献   

4.
诗歌作为一种最高的语言艺术,和一般常规语言相比,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是"非确定性".这种"非确定性"恰如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诗歌语言的"非确定性"通常表现为模糊性、无限性和非实用性.研究诗歌语言的"非确定性"和"测不准原理",对于丰富中国诗学理论建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个人理性的失败.华尔街贪婪文化、公共利益缺失、合作缺乏、政府监管缺位等金融领域中的"囚徒困境"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市场放任、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实施公共治理,防止信息垄断、反对经济放任、加强国家监管、培育公共美德、倡导公共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个人远离"囚徒困境",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政府职能发展逻辑看,事业单位的改革战略既非"市场化",也非"社会化",而是以"公共化"为基本方向的.所谓"公共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益取向的公共化;二是参与过程的公共化.这一改革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础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温海明 《社会科学》2012,(7):124-131
孔子"孝"之非反思性的先行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论证:"孝"之为人伦中心与"仁"可以打通;孔子对于"孝"的非反思性的先行性的确立其实可以回溯到他对天地自然运动的深刻领会,而将个体的"孝"经验上升到全体人类的"仁"境,最直接的基础是宗教感情,由此可以论证"孝"之非反思先行性的宗教性维度。由此可见,孔子提倡的"孝",不仅仅是其中心思想"仁"的根基,而且可以与孔子对于天地自然的本体论理解相通,也可以与基于祖先崇拜的宗教情感相通,如此,"孝"就由个体源初的感情,上升到人类全体以致世界全体,成为人非反思地面对世界全体的不可移易的先行性基石。  相似文献   

8.
"非权力"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一方面,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包括:"政治导向力"、"人格魅力"、"学识"影响力、"人文关怀"影响力、"气质"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拉吕埃勒认为,标准的哲学和摄影理论都是思想试图决定实在的媒介,他反对这种企图,提出了非摄影思想.非摄影摒弃通过哲学思考摄影的方式,重新思考摄影的本质.非摄影用"克隆"的思维方式审视摄影,接近了彻底内在性的实在本质.拉吕埃勒对科学的看法是在与阿尔都塞的观点交锋中形成的,非摄影拥抱科学以保持自己的开放性,避免自己陷入"哲学决定"的结构,而照片的内容构成自身内在的现实和真理,成为独特的"在照片中的存在",而不是标准哲学认为的那样,是对实在的复制和反映.拉吕埃勒的非摄影思想与量子学说的互补性原理非常相似:摄影中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对立可以通过"量子叠加"的状态来解决.通过克隆分形算法的无限性特征,拉吕埃勒发展出一套可以使摄影的内涵无限延伸的"广义的分形".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顾客"理念及其引发的文化治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顾客"理念的要义就是以顾客服务为中心,以顾客需要为导向,以密切的顾客关系为纽带,并以顾客满意为目标."顾客"理念的扩展,在理论界和政府改革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公民的不当隐喻,使得"顾客"理念在实践中面临着公共性泛化、社会资本流失和公共精神缺失等文化方面的治理困境,而"新公民资格"观可以成为"顾客"理念的替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无为"思想更多具有不刻意强求、不逆反规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之意.这一思想,揭示的是事物自发演化发展的无目的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的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关于非决定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诸如"无为无不为"、 "道法自然"、 "物偶自生"、 "天地无心"、 "物自独化"、"天道自然、必然,而非当然"等学说都在不同层面上时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表述.  相似文献   

13.
审计意见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在"搭便车"动因下,我国法律监督、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配合的审计失真治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效现象.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搭便车"抑制机制,寻找三种治理手段的相对较佳结合点以趋近完全有效性成为我国审计失真治理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非地方化"亲密联结:文化全球化的一个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书 《人文杂志》2004,(5):120-124
作为一种新的扩张方式,文化全球化突破了领土的藩篱,呈现出一种"非地方化"的趋势.虽然这种"非领土扩张化"文化暗含着侵略性,但其客观上增加了全球交往的亲密感,培育了"杂交文化",并为"内省的世界主义"的扩展增添了较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理念之"相论"可以说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理念之"相"是不可再分的"单一"的非合成的完备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既是"二元性"构成又是"非对立"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16.
"非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感性欲望所追求的人为的物象之蔓的排斥和否定.对于这种物象之美的过分追求,既扭曲人性,又损害物性."非美"就是要超越物象,追求"味象以观道"的"至美".在因物欲不断膨胀而导致社会道德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非美"的审美意识.才是人类的终极需求.  相似文献   

17.
"反公共地悲剧"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综述黑勒"反公共地悲剧"基本理论、J.M.布坎南的数理分析和寇宗来的"捕鱼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公共地悲剧造成社会福利直接损失的另外三种情况,针对反公共地悲剧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结合我国<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等政策文件,用博弈论等工具分析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话语理论代表了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在话语理论中,解决行政问题需要在"公共能量场"上完成.对近年来我国18起典型"焦点事件"进行定类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后现代性在我国公共行政领域中已非常明显.但由于"拐点时期"管理情境的特殊性,话语理论在我国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即零星对话→公共能量场→公共能量束→公共行政议程→结果,根据该规律,我国"拐点行政"有两种走向,即"审议行政"与"民意数据挖掘".  相似文献   

19.
论"人的自然化"与审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自然化"本来是人类实践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以前的实践美学只注意了"自然的人化"而忽视了"人的自然化".所谓"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的人化",亦即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可以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关注"人的自然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实践美学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可以和谐、自由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社会,使人类走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林英德 《江淮论坛》2005,(4):130-135
贵尚"巧似"成为晋宋之际尤其是元嘉时期一股重要的文艺风尚,它同时体现于诗和画这对姊妹艺术之中,这不仅可以从刘勰、钟嵘以及宗炳等的批评著作中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从当时代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证实.我们看到,"巧构形似"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审美取向是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追求作品中的景色与自然形态的景色的高度一致和相似."巧似"既是诗画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又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即自然山水日益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