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师活动的潜在动力是"爱与奉献","让教育充满了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师主体对学生主体实施德育影响的过程,"爱与奉献"教育理念中蕴含着巨大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2.
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教育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这场讨论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并且还在继续。本文拟对这场论争的起因背景和已有观点做些探讨、评述,并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意见。一、论争的起因背景教育主体问题的讨论,是由来已久的“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争的继续,是关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有其社会历史背景。“文革”中,否定教师的作用,表面上搞尊重“工农兵”学生,实际上是政治斗争中心,所以学生的发展并不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之间实施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佳佳 《南方论刊》2013,(4):108-109
备课"研",上课"引",课后"省",这是对教师的要求;课前"疑",课上"思",课后"行",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从学校教学实践中提出六"课"的命题,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方式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研究,其中"双主体说"主张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个看法在学界一直没能达成共识。"双主体"说存在"概念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虚假繁荣,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批判"双主体说",旨在探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和教 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始终是教育过程中主动参加者。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但是,由于受“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形成一种依赖教师迷信教材 的心理,根本不懂主动学习的真正含义。如果说所谓的主动学习,那也是“认真”的听课,“勤奋”地作笔记,“苦苦”的背教材,一旦面临问题,便…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背景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传统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参考"的《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已不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载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优化的,是改革《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实践唯物主义是将学生从主体方面来理解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主体间平等、创造、互惠、开放和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其本质是教育主体与"实践的现实的世界"对话.在对象化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学生主体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发展着人的主体性,从而也实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学自产生之初就包含了"非人类中心论"和"去人类中心论"的向度。然而自21世纪初,国际地质学界主张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指出人类活动将持续对地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非人类中心论"面临着现实效用和逻辑结构的双重困难。在环境伦理学中引入代际伦理的视角、确立未来人类的主体地位,能够解决"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困境。同时,代际伦理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跨领域的共识,是"人类世"背景下完善环境伦理责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心论,是指英语教学过程中两个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在英语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ness),上课老师“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批评。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 由于交际法教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ness)很快就流行开来。学生中心论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取代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参与并决定课堂活动和设计,课堂以学生的交际活动为主。实践证明, 这两种中心论在英语教学中都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另外一种教学中心论——学习中心论(learning- centeredness)。学习中心论指出,虽然教无定法,但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中心论点明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可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互动活动,它要求达到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以便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双主互动"是一种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其要义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依据现代教学论与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教学过程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与共进性,将合科学教学与民主教学的时代精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双主互动"教学理念,应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的沟通互动,在合作信任中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弗罗姆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其理论著述仿佛是当今社会现象的印证,尤其是其品格理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于教育的主体--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使命的变化,教师品格塑造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由于现实中对教师品格的缺失性关照,因此,弗罗姆的品格理论可以首先投映到教育领域,去关注教师道德品格的模塑.教师应在自身修养上努力构建"生产型定向"品格;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内涵决定了"生产型定向"品格要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即弗罗姆的"生产型的爱与思维",而教师教育学生形成"生产型的爱与思维"的品格,应是弗罗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兰州学刊》2005,36(1):261-262,286
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就是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尖端问题,萨特的"主体中心论"和福柯的"人(作者)之死"等两大观点对立,在中国,此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故从文学自身属性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多角度探讨,来阐明只要文学存在,主体性是就必然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体裁中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表现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16.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秉公 《江汉论坛》2007,1(6):90-94
一般而论,大学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一类是"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这反映了大学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应遵循五个"教学规律",即"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 "国家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 "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 "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应依次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知识境界"、"理论境界"、"艺术境界"、"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的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万民 《齐鲁学刊》2003,(4):118-120
接受美学理论高度肯定了读者在美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 ,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 ,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影响教育的效果 ,“学生参与”是实现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最佳路径等  相似文献   

19.
潘涌 《南京社会科学》2012,(8):114-118,108
教师教育的关注重点已从职前向职后延伸,而教师在职培训的根本蜕变取决于范式转型,即从"专家中心"到"教师个人中心"。师本培训关注每个具体、生动和特殊的教师"个人主体"而不是抽象、集合、概念化的"类主体",师本培训符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的变革走向。它尊重教师个人建立在自己意愿和兴趣、特色和潜能基础上的特殊发展需求,将教师个体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培训资源而不仅仅是培训对象,评价重点则是"后培训时期"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时态与模态总是相互依存的,主客时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主观模态则是对事物的模态认知.那些不断指向可能"将来"的"现在",总是携带着必然的"过去",并且,必然的"过去",也通过"现在"与可能的"将来"勾连起来.因此,人们常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掌握将来.本文在阐明存在与时间、模态与时态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主、客观时间的特征和时态因素与模态因素的关系,以及对时态命题与模态命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