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们对“怀沙”二字含义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怀念长沙”、“怀沙石自沉”两说。“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在汉代, 故“怀念长沙”说实误。本文探讨“怀沙”作为标题的来源, 认为《怀沙》标题不是屈原自己所加, 而是后来《楚辞》的编辑者根据屈原怀沙石自沉的历史传说所加。因此,“怀沙”的含义应是怀抱沙石自沉。探讨“怀沙”主旨, 应将标题避开。  相似文献   

2.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6,(17):42-43
您知道当代“活屈原”是谁吗?您知道“苦寻屈子魂”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红学家、楚词专家和当代思想家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吗?他对艺术、对人生究竟有哪些独到和精妙的见解?请一起走近这位世纪老人——文怀沙的传奇人生,相信人生境界会因之而升华。  相似文献   

3.
萧统《文选序》里说:“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玆而作。”这段话意在说明,屈原的创作成就乃是与他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密切相关的。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体——楚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衣被词人,非一代  相似文献   

4.
拙作《屈原见到郢都论陷辨惑——兼辨屈原之放、之死(下简称《辨惑》。载《浙江师院学报》1979年1期)曾根据屈原《哀郢》、《涉江》的自述,作《〈哀郢〉〈涉江〉放逐行踪示意图》(按原名作“放逐路线”,今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楚辞地图》说明改为“放逐行踪”,用“行踪”可包括放逐路线和放逐地点),其结论是屈原被放逐后离开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市北),先到汉北住了九年,再被远放到江南溆浦(今湖南溆浦县),其行踪绘成略图,屈原被放逐所行路线及其所经和所居之地,历历分明,了然在目。但屈原从溆浦到汩罗江自沉的行踪,因与《辨惑》讨论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当时遂置之以待另文论述。后因故搁下,今始得成此《续考》一篇,以了宿愿。要解决屈原从溆浦到汩罗的行踪问题,先得明白《怀沙》名篇的深意。明汪瑗《楚辞集解》不同意东方朔、司  相似文献   

5.
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涉江》《怀沙》的作时赵逵夫一、《涉江》与屈原由陵阳到沅湘之地的路线庐江上游的陵阳本属楚人所说的“江南之野”,但距郢都更远,更为荒僻。屈原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形势稍一缓和,便由原路返回到鄂渚,陆行至湘水以东,然后渡湘至沉水流域。...  相似文献   

6.
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屈原生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论定屈原的绝命辞,又有利于破译其自沉之谜,所以历来受到楚辞研究学者的重视,研究的结果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五种说法:即《怀沙》说,《惜往日》说,《悲回风》说,《橘颂》说,《离骚》说.笔者综合考察《九章》的作品,以求获得一个完整的脉络,从而确定屈原的绝命辞是《怀沙》.  相似文献   

7.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8,(16):70-71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界.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很难Ⅲ一句话来描述他在学界的身份.有人说.他是楚辞专家.凶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郭沫若等人一起进行屈原诗歌的研究并出版了著名的《屈原集》;也有人说他是红学专家.因为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红楼梦》,出版了许多重要的文章:他还是书法家.他的字体独树一帜.每个字都可以卖到高价。他就是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文怀沙。  相似文献   

8.
王廷洽同志《<离骚>题义新解》(以下简称《新解》)一文,对屈原《离骚》的题意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说法,认为是离别蒲骚的意思。的确,屈原作品中有“涉江”——渡过长江,“哀郢”——哀伤郢都,“怀沙”——怀念长沙,这些题目都是动宾词组,地名都取省称,但是能否依此类推,“离骚”,就是“告别蒲骚”呢?蒲骚是否就是屈原的故乡?这是需要认真考查一番的。一《新解》引用了《左传》中有关屈瑕的事迹后,得出结论说:“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想,屈原的祖先屈瑕因为在蒲骚打了大胜仗,楚王就把蒲骚封赏给他,或让他驻守在那里,或者说楚武王为了表彰屈瑕的功绩,就把他的尸体葬在蒲骚,并且建立祠庙来纪念他。……在诗人屈原看来,那里便是自己的故乡。”为了弄清事实,有必要把《左传》有关屈瑕的文字引录于下: 春,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遗范长存的古代历史人物中,其人格范式足为后世楷模的恐怕莫过于屈原了。在屈原怀沙自沉后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精神是一条永不断流的长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屈原式的忠臣义士。历代身处逆境而又清白自守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屈原为精神归宿。屈原的史魂超越时空,无时不存,无处不在。所以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基本意思是怀疑和否定屈原其人其诗的。文中称述胡适对屈原的怀疑论为历代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在我看来,“考辨”又是胡适怀疑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关于屈原其人,在怀疑和否定屈原“确有其人”这一基本观点上,“考辨”所谓“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与胡适所谓屈原“是一个假名”,“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其次,关  相似文献   

11.
沙翁童趣     
我真的以为不见沙翁就不知何者为“道骨仙风”,见到沙翁不期而然更加体味了生命的力量。拜访文使沙老先生归来,脑海里时时映出先生那飘逸的形象,蓬勃的神态,童真的表情,引起畅想无限。沙翁鹤发童颜,颇有屈原之风,他说:“谁说我80多,也就40来岁吧。”只要谈到老学者,就会很自然地眼前出现四壁书橱,封锁如山的书堆,可文怀沙老的居室却毫无此等压抑:阳台上,一盆枝叶葱郁的盆景遥望蓝天,透著一股勃勃生机。大厅里的家具古香古色,墙上挂著名家手笔字画,显出一派文雅、洒脱的品味。大照片上笑吟吟的文老,双手生动地比划著,银须…  相似文献   

12.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销其糟而咦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今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全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已故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我国管理工程教育开拓者、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院士,我国著名人口学家、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楚珠教授获“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爱国思想、文艺思想和作品对我国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以来,屈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已为举世所公认。 最近读到韩基国同志译的日本三泽铃尔先生所著《屈原问题考辨》一文,认为“屈  相似文献   

15.
10月18日,第二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学大师文怀沙、著名作家艾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会长海飞、华师大华光学院院长桂卫国等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2007,(7)
记得那年三月三解放以后,文怀沙被聘请到文化部,从事他向往已久的古籍整理工作。正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天地中时,一场巨大的感情纠纷悄悄地降临了。一位24岁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住院医生爱上了文怀沙。她的家庭非常富有,父亲是大学校长,姨母是英国一家医院的助产科大夫,两家都希望这个女孩子嫁给姨母的儿子,但是姑娘只钟情于文怀沙。  相似文献   

17.
幸福的味道     
高慎盈  黄玮  吕林荫 《可乐》2008,(9):33-33
一个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姑娘爱上了文怀沙。一天,姑娘彻夜未归。次日,姑娘回家后,母亲和身为产科医生的姨母闻到她身上残留的烟味,就断定她失身了。母亲和姨母破口大骂文怀沙是流氓,边骂边把姑娘捆起来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汪应洛教授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院长安芷生教授以“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项目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不是少数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八一年《吉首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一期发表了龙海清、龙文玉二同志的《屈原族别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同年《贵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二期发表了蓝瑜、肖先治二同志的《屈原族别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两篇论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考证屈原的族别属于苗族或苗、黎族。《初探》首先考证屈原老家秭归是苗区;其次从血统上,认为屈原“本属苗姓”,是苗族血统成员;最后,作者从语言、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论证屈原具有  相似文献   

20.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