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诚诚 《社会福利》2014,(12):57-58
正凝聚行动合力,开展关爱"朝阳"活动,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江西省樟树市经楼镇计生协会与妇联联动,协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建立信息档案,倡导每个村(居)、社区组建志愿者队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与他们倾情交流,心贴心和孩子做朋友,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  相似文献   

2.
黄诚 《社会工作》2013,(5):128-133
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界近十来年来关于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从如下三个视角逐步展开:即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的研究、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的研究和关于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在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互构论为构建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体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为全面深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开展有针对性、覆盖广的关爱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从今年9月开始,湖南省衡山县全面启动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数据统计对象为衡山县农村0—18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儿童。据悉,该县将在2015年1月31日前,建成数据覆盖率100%、录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在日前召开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会议上,衡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育全在讲话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民政局立足民政职责,坚持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引入社会组织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聚焦困境儿童,全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确实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笔者在小学任教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借此机会呼吁广大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扩大化和低龄化。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来自于父母的陪伴、关爱以及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道德品质危机,经常出现任性、自私、说谎、冷漠、暴力等,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论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切入点,对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立德树人教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9):69-7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经济欠发达省区贫困人口中包含大量的"三留守"人口,面临"未富先老"、经济社会落后、性别比失衡、贫困代际传递等现实问题。本文以宁夏农村"三留守"问题为例,分析农村"三留守"问题的特点,并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建立留守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留守妇女人力资源,重视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深入创新探索农村养老机制。  相似文献   

8.
12月19日,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碚爱童行"农村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关爱帮扶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举办了一场乡村儿童城市体验主题活动.重庆市江北区新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着北碚区17名农村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一起体验"搭乘一次地铁、吃一次快餐、看一场电影",近距离感受城市文化与生活.  相似文献   

9.
自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后,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和教育成长成为重中之重。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留守儿童有了更多接触媒体的机会,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面对网络媒介,留守儿童本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得到放大,留守儿童的在线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从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该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关爱留守儿童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厉飞飞  陆芳 《社科纵横》2014,(4):166-168
本文以苏北地区43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探讨235名留守儿童幸福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分析是否住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已占到学龄儿童的一半。(2)苏北地区初中学龄留守儿童总体幸福感高于常模水平,是否住校对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需要多举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组织》2021,(3):14-15
中华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总会)"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实施对象为国家高度关注的留守困境儿童,符合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范畴.为拓宽项目筹款渠道,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总会申请了2020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补助资金150万元,加上配套18万元,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西藏五个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体系建构:福利治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具有深刻的结构根源.留守儿童是风险最大、自我保护能力最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亟需社会关爱和保护.研究者从福利治理的视角出发,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政策体系不完善,组织架构不清晰,留守儿童社会保护资源短缺.政府部门需要注重国家基本责任承担,强化家庭主要责任主体的意识,通过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及社会组织力量的有效参与,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服务传导机制,才能有效应对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斌辉 《社会福利》2013,(10):61-61
江西资溪县将每年9月9日定为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节日,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4):101-103
日本为了应对高龄化与少子化,出台政策鼓励女性生育以及促进女性就业,但保育所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待机儿童"的产生。中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现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异地入学、异地考试等进行了充分研究,但尚未见留守儿童幼托阶段的相关研究文献。日本"待机儿童"的原因、现状、对策等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一代留守儿童的成长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江娟 《生存》2020,(15):0129-0130
我国有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这些留守儿童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在心理发展方面都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难题。探寻他们的成长足迹,寻找更有效的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值得我们山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委政府按照"领导重视是前提,健全组织是保障,加强宣传是先导,强化措施是根本"的工作思路,由村(社区)21个妇代会主任组成"牛焕菊工作室",孵化了由村村籍大学生、村(社区)网格社工、志愿者、村低保户近千名志愿者组成的"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以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留守妇女的就业培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等作为重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族是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朝鲜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大量出现留守家庭及留守儿童现象。通过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和哈尔滨地区16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朝鲜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父母在外打工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改变等两个方面。因此,从学校层面要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从家庭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严爱相济;从社会层面要积极整合各界力量和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进一步推进朝鲜族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办学途径,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承继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9.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20.
《创新》2019,(3):112-118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其实体保障机制要从制度、机制、保障等方面健全,探索国家决策、实体制度和地方实体制度的纵向完善机制,健全明确牵头单位、主体成员组织、关爱服务主体权责的横向完善机制,完善制度建设纵横交错、填补盲点的制度机制,推进"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实体、政策、组织、投入、社会参与的机制保障建设。只有从机制完善上着力,才能保证实体建设过程遵循内在必然性展开,建设的实体制度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才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