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支持美国的在朝鲜行动并派兵参战.但因两国在朝鲜战争中有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诉求,分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鉴于对付共同敌人的目的以及英国所具有的"唯一可以依赖的真正盟友"的地位,美国有时也对英国让步;作为英国来讲,其外交的重点和核心是维护和加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也需要对美国妥协.朝鲜战争中英美的分歧与协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关系的复杂性与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程宏亮 《理论界》2009,(8):202-204
两次世界大战是美英特殊关系得以形成的大的历史背景,英国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帝国情结和大国心态是推动美英特殊关系产生的主观条件.衰弱的英国和兴起的美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加强双边合作则是美英特殊关系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它们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平等和顺利发展的,而是充满了斗争,是相互利用的一种外交政策.美英特殊关系对英国的意义要远大于对美国的意义,对英国不可缺,对美国而言则是它推行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工具.  相似文献   

3.
殖民主义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不列颠帝国形成并逐步走向强盛的动力之一.爱尔兰是英国近代早期殖民活动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是英国"最古老的殖民地".在不列颠殖民活动中,爱尔兰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构成一个内部殖民类型,又成为不列颠向海外殖民的"实验室"和主要人力资源输出地.同时,对英国近代早期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国人著述中的中国及其对美国早期中国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英国人所撰的游记和其他作品中,陈述和分析当时英国人所形成的中国观.笔者认为,英国入在十八世纪所形成的主要是一种否定的中国观,认为中国处在"半蛮夷"状态.其著述在美国的接受对美国人早期认识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农民工的著述很多,其中有些作品真实而深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大部分属于社会学领域的著述,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的为数不多,而且研究中大多直接套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用刘易斯经典的"二元结构理论"解释农民工的形成和发展,这显然不能揭示中国农民工的特殊性.在任何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大规模农业劳动力向雇佣工人转变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这一转变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式,农民工作为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于英国的流民、美国的移民和解放了的黑奴,也不同于拉美的城市贫民,他们身上带有中国特殊国情和文化的烙印,用外国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和推断中国农民工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王"战争是1675年爆发于英国白人殖民者与新英格兰土著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起源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美国早期史、美国国家特性和美国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价值.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菲利普王"战争的爆发是英国白人清教移民(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与新英格兰土著这两大族群在新英格兰地区共同构成的族际社会体系所建构的结果,该体系包括文化性因素、物质性因素和主体间互动这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美国各州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制度各不相同.少数州完全否认非婚同居者的权利;大多数州以合同为依据调整非婚同居关系;一些州还基于同居伴侣的特殊身份给予法律保护.如盛顿州的"一般性关系身份"、佛蒙特州的"民事结合",以及家庭伴侣关系立法赋予的"家庭伴侣"等身份.美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的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保守性,该制度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分裂为婚姻制度与同居制度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拒斥还是辩护: 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和特殊或共相和殊相、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在全球化时代,这个问题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全球化过程内在蕴涵着普遍化和特殊化双向运动的悖论.全球化本身即意味着普遍化.无论是地方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全球性的普遍意义,还是某种规则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奉行和遵从,都意味着或要求某种普遍性.但是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多样性和差异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争主要集中在价值和价值观领域.以普遍主义姿态出现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普遍性,而是某种特殊主义的普遍化,即"西方中心主义"冒充"全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拒斥普遍性的典型的特殊主义.只有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性.为此,必须抛弃对自身特异性的自恋,接纳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力 《兰州学刊》2007,9(4):28-31,157
本文主要考察美国开发西部地区(即"西进运动")过程中,在区域关系发展的背景下的制度变迁.本文认为,在美国开放多元利益博弈的宪政秩序下,开发落后地区使得美国西部成为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重要的区域性力量主体.随着西部地区性力量的崛起,它参与到了与美国北部工业力量以及南部奴隶主力量的制度博弈中.这样,制度博弈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制度变迁,进而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制度变迁;而且对于美国全国性制度的制度变迁以及美国整体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这种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和其面临的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出现了"制度反哺"的情况.本文认为这是开发落后地区所导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案例,对揭示开发落后地区制度变迁的模型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本文对于区域关系下制度博弈发生的环境作了分析;对于制度博弈的具体内容和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对于制度变迁的机制要素进行了阐述;并在此三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极端错综复杂的问题进行概括时,作为符号的隐喻比实证的语言更为生动也更为明晰.疼痛具有隐喻意义,分娩的过程是人类最特殊的一种疼痛体验.美国17世纪的分娩行为使产婆与产妇之间形成了某种感同身受的交流关系.18世纪出现了男性助产士,同时产科逐渐医疗化,疼痛开始隐喻产妇们的政治身体和医学身体的柔弱、屈从和卑下.于是,17世纪女性助产士的形象在文本之中也逐渐趋向负面.然而,这一时期英国产妇分娩的医疗化并非一幅美好的图景,而更多的是造成了焦虑和恐慌.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发达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它们的许多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意划分国家与社会的权力、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回顾了叙事学和文体学在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史,讨论了两者既互补又相克的复杂关系.然后,结合"细读"以新形式主义面貌在西方的复兴,探讨了叙事学和文体学当前在国际上的学术位置.最后,在简要梳理"经典"和"潜文本"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叙事、文体与潜文本"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所针对的阐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全书的基本结构和采用的"整体细读"的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英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内源"、"先发"型现代化,然而,实证地考察英国现代化相对完整的历史可知,这一判断缺乏事实依据.在通常所谓"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实已有过一场"外源"推动型工业化运动.正是通过大力引进外部先进的生产要素,英国才改变了自身产业长期落后的局面.与流行看法相反,英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大举采用了非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此即融财富聚敛、贸易保护、工业扶植、国家干预、强权打造于一体的"重商主义".突破有关现代化问题的非历史观念,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英国现代化的性质,并从中吸取切实可靠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江振春 《学术界》2007,(4):281-285
美国宪法保持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宪法文本语言模糊性是重要因素之一,两者关系密切.美国宪法文本模糊语言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它在宪政中发挥重要功能,并通过特殊宪政机制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成和演化必然要遵循时代发展的"特殊逻辑".在当代中国,时代的"特殊逻辑"主要表征为贯串于改革始终的一个"基本问题"和"本质矛盾",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就是这一时代"特殊逻辑"在其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理论反映和升华,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而是主题和副题、原生和派生的关系.只要时代逻辑未变,理论将沿着既定的逻辑线路向前演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来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糜薇 《兰州学刊》2005,(5):248-249
制度信任是降低求职过程中风险、提高求职效率、促进劳动力市场良性发展和有效运行的主要机制.在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关系信任在求职过程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求职过程将表现为关系信任与制度信任交织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民宗教"自敕"上帝恩宠论",造就了"美国至上"的"美国精神",构成了美国外交中"美国优先"这个基本理念的重要基础及主体.它既超越了"分离之墙"而影响外交,也推动了美国外交的"公民宗教"化,而且有一种形成"'公民宗教'化的美国外交"的趋向.这种特殊的外交理念,导致了美国外交无法避免及解决"一方面坚持人权平等的普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为地设定着人类差别"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如何缩小与美国GDP相对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鞍钢 《学术界》2007,7(6):7-17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一次在两代人的时间内使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后来美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中国在1978-2006年28年时间使人均GDP增长9.7倍,其人口规模远大于英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中国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GDP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在过去30年(指1975-2005年),中美之间的GDP总量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反映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追赶型"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追赶美国,既要继续缩小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又要准备超过美国经济总量.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大国潜力,中国经济总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已经是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程珂 《云南社会科学》2007,7(3):123-127
在解放战争前期,中共更注重美国而不是苏联在中国的作用.1948年春后,随着建国任务的到来,新中国的国家利益生成了.由此出发,中共对外关系的重心转向苏联.中共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整合国内政治力量,协调与大国的关系,最终宣布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  相似文献   

20.
都铎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活跃的立法时期之一.国王在此期的立法活动中通过控制下院议长人选、影响议员选举、必要时逮捕议员等方式施展君威,从而在立法过程中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但另一方面,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和深化,议会立法权也迅速扩大.国王主导立法与议会立法权的同期扩大构成了"都铎立法悖论".从根本上说,"都铎立法悖论"现象是特定时代历史需要和英国独特议会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对"都铎立法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都铎时期,合作是专制王权和议会关系的主流,但冲突和斗争一直存在,并且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加而日见其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