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 在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是难分难解的。诚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以前,就存在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生态关系。但是,当地球上有了人类之后,以人类为主体的生态与人类的经济生活,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下,这个生态系统称为自然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各种生物经过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时间越长,生物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形成的平衡状态越稳定。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人类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 县城生志系统是县域范围内环境和生物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体系.这一体系正介入了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后便成为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及至当前,完全没有介入人类经济活动的县城自然生态系统已不多见,因而,我们所看到的县域生态系统基本上就是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县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人们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问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的导引下,我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地球遭受着人类的劫掠和破坏.人类正面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的威胁.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呼唤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观念和战略的两大转变:确定新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根本性转变源于20世纪以来地球上所发生的三个方面的巨变:即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在经济实现几十倍增长的同时,世界人口也出现了翻两番的爆炸性增长;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巨大增长,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三大变化有利有弊,而弊端方面首当其冲的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都将造成农业灾害。农业防灾…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文斌 《北方论丛》2015,(2):144-147
近年来,“中国制造”风靡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以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为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损耗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堪忧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发展生态经济,建立新的经济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抉择。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性反思,以“五位一体”建设为依据,运用生态理论和系统方法,创新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孟凡东  李思宏 《东岳论丛》2012,33(6):137-139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引入生态理念.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畜牧业经济系统运行与生态系统运行的有效耦合,它要求经济系统运行需要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而生态发展同样需要经济系统运行来支撑.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实际运行的不平衡性造成两者经常产生矛盾而互相制约.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和效果就取决于这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中,而矛盾运动状况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行为,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运行、反馈、调控和循环.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能够兼顾需求、效益、资源、生态的综合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与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地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决定了地球科学与国家经济安全必然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关联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这种关联性会愈来愈密切。换句话说 ,地球科学与地质勘查、地矿产业在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 ,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安全又是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 ,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 ,经济安全就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战略安全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安全有四 :即生态与环境安全 ,食品特别是粮食安全 ,能源 (特别是石油、天然气 )及矿产…  相似文献   

8.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概念时,"生态"所指仅限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人类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相伴相生,人们开始探讨如何维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的环境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继农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通过技术手段,大量开发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创造了财富,但使得人与自然界分离,世界环境问题突出,人类日益掉进了物质主义的陷井,变得贪婪和自私。工业文明已走到了尽头,生态文明正孕育而生。中国西部在这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没有必要追随工业文明的落影,而应从现实的文化、经济、生态耦合系统中,整合时代文化趋势,走一条“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一、只有一个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小小的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养育着我们整个人类。人类是地球亿万年进化发展的结果,是地球上开出的最高级的智慧花朵。人类至今还生活在地球的两个世界里,一个世界是由地球上的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组成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存在,而后来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个世界是人类为着自己而用双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文明世界。在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岳伟 《齐鲁学刊》2022,(3):83-89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为了应对人类和地球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多重危机,教育自身需要进行改变。教育的这种改变不再是技术层面上的修补和更新,而是整体性变革,教育要从过去教人学会改造世界转向教人学会融入世界。学会融入世界是教育面向未来、为了人类和地球可持续生存的深层次整体性变革,是教育范式的转型。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要教授学习者与世界和谐相处、同生共存,教育不再只为人类自身利益着想而要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因而它是一种地球优先的教育。学会融入世界的教育不再把人与世界、身体和心灵、自我和他者割裂开来进行机械规训,而是秉承有机联系、动态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理念来育人,因而它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树立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的视角重构课程、采用情境化的体验式教学等就是学会融入世界使命下教育的未来变革的具体路向。  相似文献   

12.
都市生态系统是都市地区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群体与都市环境、技术、资源等要相互依赖构成的综合系统,都市发展的历史证明,都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中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当前应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理念来指导的都市生态计划,我们认为在21世纪的城市现代化规划中必须利、充原有的甚至重新设计生态计划;在新的生态计划中必须明确一个新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可持续城市".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岚  梁铁中 《东南学术》2008,5(1):127-132
生态产业系统的出现成为解决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理论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可知,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分成三部分.首先,对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其次,阐述了生态产业系统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世纪交替之际 ,“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家园”的呼声在世界各地浪潮般涌起 ,生态运动犹如一场“绿色风暴”已经席卷全球 ,这是因为日益恶化的生态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加大了管理的力度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政策 ,并提出了“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从而使多数国民的生态意识迅速增强起来。然而 ,生态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多 ,…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土地的作用入手探讨农村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认为土地不仅是各类自然资源的条件,而且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终极条件,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良好的、有尊严的和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种以改变城乡关系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观,强调必须用关系性思维来思考,把生态文明视为关于家庭环境、居住环境以及文明的居住者之间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6.
蒋显荣 《理论界》2009,(2):106-107
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谁是世界的主体问题上针锋相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引咎到人的主体地位上来,而不是主体的行为上来,以致人类中心主义理不直,气不壮.人类主体地位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它还在进一步加强.它不应背负骂名,反而应该鼓励主体的开拓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但主体(人)行为对环境问题负有绝对责任,解决环境问题应从主体行为上而不是从主体地位上来寻找办法.环境问题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体制是纵容还是制约这个副产品的关键."生态泛腐败"问题是我国生态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制度和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而不是靠否认人的主体地位、压抑人的本质力量去解决.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及其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跨越空间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并伴随着这种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而日益发展,二者基本属于同一历史过程.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咄咄逼人之势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化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和便利;市场化使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的障碍、分割逐渐被打破,使各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变得更加通畅.正是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问题才在今天比以往引起人们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生态内因论视阈中的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和劳动一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主流经济学大多没有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以至于单纯经济增长型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只有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内在作用,把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孤立地增长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方式转变过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环境生态与政治生态——《政治生态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所共同面临和关注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政府组织和专家学者,无不对地球环境生态的日益恶化作出了强烈反映,表现在政治层面,就是生态问题被纳入到政治的视野和范畴体系中,许多政治学者以强烈的热情和责任感开始了对生态政治问题的理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的全球化,不仅是一股经济浪潮,更是无孔不入的"媒体网络".世界上凡是有电源的地方都有被媒体"袭击"的可能.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使我们的地球正在一天天"缩小",然而可以供人类共享的"地球村文化"并没有真正产生.在商业贸易、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传播导致的全球化文化或媒体文化,以极其迅猛之势席卷世界各地,使各国难于摆脱对本土文化生存及命运的忧患.但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不断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本土文化的生存才会有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