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高度重视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主张发挥劳动的教育和改造功能,并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劳动文化,形成了带有鲜明社会主义特点的劳动观。习近平从劳动幸福观、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等方面丰富了毛泽东劳动观并进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习近平对毛泽东劳动观的创造性发展对引领新时代中国人民劳动实践、推动创新性劳动观念形成、助力时代新人培育、促进劳动价值共识凝聚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价值意蕴等方面.但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还存在研究内容不够丰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有待拓展等问题.为此,学界应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开述评,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问题未受重视,也未得到深入研究,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全面准确的理解。殊不知,黑格尔有相对系统的劳动观,马克思在批判这一劳动观唯心主义性质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劳动观,具体表现如下:人的本质是劳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中介是劳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出独具特色又是博大精深的劳动辩证法,劳动辩证法的展开是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持续推进劳动教育建设,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挖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文化根基出发,分析了加强与改进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基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的劳动教育发展路径:端正劳动态度,从思想上走好“认知关”;创新劳动理论,从思政课程上走好“建设关”;统筹劳动资源,从内外联动上走好“实践关”;优化劳动体系,从教育方式上走好“系统关”;完善劳动保障,从组织管理上走好“常态关”。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人类自身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劳动和创造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过违背历史规律的愚昧,但引领人类成长的是社会文明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贡献与发展。它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作出了新的贡献,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作为人的规定性的劳动"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劳动正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对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批判,对背离劳动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雇佣劳动制度进行揭露,对未来社会劳动正义加以描述,其中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制度公正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正义思想主旨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公正观的非正义性和权利平等的虚伪性,揭露劳动非正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架构公正的社会制度以赋予劳动者权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全世界普通劳动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涉及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习近平劳动观涵盖劳动价值观、劳动道德观、劳动素质观和劳动权益观,从逻辑上看四部分内容内在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劳动价值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基石;劳动道德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核心;劳动素质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关键;劳动权益观是习近平劳动观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观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它们涉及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观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其马克思主义观正确与否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运。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必须掌握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历史经验证明,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坚持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坚持以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斗争为动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反映了马克思的劳动观,马克思在其中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劳动的二重性,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及其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观,对于我们正确评价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人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进劳动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赋予了语言历史与社会的向度.而民族作为历史现象和具体社会关系的一种存在,离不开语言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根本性特征之一,这一基本观点对中国民族语言观的形成、发展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多年来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观在中国的灵活运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双重文化性格”的毛泽东实践观是拥有双重历史地位的伟大实践思想:一方面,它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种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实践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精神智慧,并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它又使中国传统知行观在接受作为西方实践观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髓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传统实践观向现代实践观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领导观同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一脉相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领导观。从理论基础看,邓小平领导观主要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学说;从形成发展看,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历史地位看,它是马克思主义领导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精神建设,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观念的传承与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张闻天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它的历史地位体现在:是马克思主义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代价值体现在:深化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它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美德、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为理论逻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劳动实践昭示为历史逻辑;以推进“五位一体”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为现实逻辑;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价值起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价值实现方式,体现出鲜明的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9.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观照和指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性活动,其实然性的自在状态决定于其内在的规定性,是劳动教育的逻辑现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尤其是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国情、教育的高度内嵌,是劳动教育的逻辑生成。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而是一直处于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之中,其应然性的自为状态决定于其内在的能动性。依托洋葱模型分析劳动教育的演进方向,并拓展劳动教育的方法论视域,形成了劳动教育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