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立足文学类课程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挖掘文学专业知识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激活文学专业课程内涵的教化功能,将文学课堂内隐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外化为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要破除专业知识至上论、思政课程补充论、机械推进填充论等不良倾向与做法,充分发挥文学类专业课程富含人文精神育人资源、意蕴隽永、润物细无声等专业特点,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学类课程思政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就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办学特色既是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参与竞争的前提,又是高校赢得社会地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着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教育体制正面临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关人才的培养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高等师范美术专科学校的专业创作课程也是如此.本文认为它仍沿用“美术学院艺术实践方式”在今天的美术教育改革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并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真、善、美相融相通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试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如果以人类文化为基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定位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在外延上至少应包括以人为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关心社会、服务社会和关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精神.这样界定人文精神的外延,一是人文精神内涵定位角度的要求;二是人文精神本质的要求;三是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课中,"互助互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8.
塑造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课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为高校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渗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高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合理机制,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校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渗透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由此,应将文、史、哲、艺等人文社科系统、广博的知识通过设置各类相关课程贯穿于整个课内、外教学过程,融合、渗透到一切教育活动中,形成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较完善的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设计,才能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医学科学发展、人类健康共同体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等角度诠释了加强医学留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基于对医学院校留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的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有:理念缺失;课程建设滞后,师资力量配备不全;考评机制缺乏等。进而立足实际,从四个方面提出医学院校留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路径设想:树立国际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创新留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机制;创新医学人文精神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医学人文精神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陆于2003年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我国台湾于2004年以“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两者的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有同有异。台湾的高中语文课程设计对大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具有如下启示:课程文件的表述应走向“纲要化”,课程结构的明晰性应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层级性和衔接性,课程内容的规定应注重经典性和内在联系性,教材编写的要求应进一步细化,加强必修课程的基础性,提高语文课程文件的独立性,增强课程文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园长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要责任人,其课程领导力的发挥程度高低将直接影响园所课程质量的好坏。面对目前园长课程领导力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实践理性角度出发探索出合理化的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即园长专业理论理性的养成是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基础路径、幼儿园课程共同体的建立是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合理化路径、改变现有教育行政部门全方位管理下的园长课程领导力实践路径乃时下之需。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课程范式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复杂科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非线性的、整体的、混沌的、非机械决定论的世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调整课程开发模式 ,注重课程设计的情境性 ;更新课程内容 ,建构新的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非线性变化 ;转变评价目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现有的经济管理课程设置存在着缺陷: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选取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组织课程重视目标,忽视过程;设计课程结构重视教材因素,忽视对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的整合;在课程观上重视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和空无课程.必须更新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观念,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点,设计适合我国特点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块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是指把实践教学看作是与理论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平行存在、相互作用但又不可替代、具有同等重要性、自成体系的独特形态课程,以此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既具有政策依据,也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课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内、校园与社会实践教学课程的关系;正确处理"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与专业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相关资源缺乏与学生对心理服务需求增大的矛盾,心理委员制度是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本土化形式,对缓解这一矛盾有着积极作用.这种本土化遵循价值干预、主动干预、从以服务为主到兼顾管理三个原则,具体体现在学生心理委员的职责、产生方式、培训、工作开展、管理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是当下我国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一种现实需要。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课程决策贯穿于幼儿园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教师课程决策主要从集体决策和个体决策两个层面展开;教师课程决策的方式通常以直觉决策为主;教师课程决策主要受其自身知识和信念的影响。基于上述特征,为确保幼儿教师课程决策的成效,应进一步通过赋权来增强教师的课程主体作用,利用多种途径来增强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并积极为教师提供多种资源与环境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课程参与度是衡量本科生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明确课程参与度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本科生课程参与度提供参考。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两维五要素的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其中个体参与维度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环境感知维度包括课程内环境感知和课程外环境感知,各要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揭示了课程参与度的构成机理。基于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课程参与度影响因素模型,认知内驱力、认知负荷、高阶思维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等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度,笔记、讨论、实践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度;课程资源媒介、学习氛围、学习活动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内环境的感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外环境的感知。各影响因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影响着课程参与度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是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下的产物,是把课程体系的开发建立在工作过程之中,构建模拟仿真工作环境的课堂设计。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沿用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课程设置太细,缺乏综合等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尝试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实践中的泛政治化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和束缚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课程管理必须走出这种误区,打造其自我的学术造型:一是超越课程与教学的二元思维,由教学管理走向课程管理;二是改造学校组织,由科层走向赋权承责。三是转换学校课程管理取向,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管理。四是改变课程管理模式,由平面式管理走向立体式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