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根据自我优势和社会需要的可行性原则,选择安顺屯堡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与问题,是因屯堡文化及相应表达途径、研究方法更宜于作者实现个人创作价值与目的,而所有方法旨归于作者的自我追问。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屯堡文化承担起面向读者展示作者研究水准、学术志趣甚至精神思想的任务,与作者构成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反身性”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安顺”这一命名具有介入传统旨趣的复兴门径的作用;而“踩财门”等祭祀祈福仪式中戏剧人物身上发生的功能置换从而使其具有“元戏剧”特征,这打开了阐释屯堡文化的另一种路径;对屯堡文化生态意识在贵州乃至中华文化生态链条上漂积与演化的探索,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构成以及在新时代流变形态的寻求等,既展示出作者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作者知识体系的审察与修正。从方法论层面来探讨安顺屯堡文化的“元戏剧”“活态原典”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多民族文化良性互动并达到更高层次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方案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敬奉从徽州传入的地方神汪华。汪华从徽州地方官发展为家族神,发展成护佑徽州、安顺两地百姓的神祗,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汪公信仰构成屯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区别周边其他族群的文化因子。抬汪公活动成为屯堡人的凝聚和动员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居住格局这一视角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我们发现:今天在安顺屯堡地区,居住格局隔离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依然很高,但并没有导致屯军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不融洽。居住格局的变迁,进一步促进了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屯堡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地戏大部分明显受汉族屯堡地戏的影响,表演的剧目与屯堡人的剧目相同;但一些戏班也传演与屯堡汉族地戏班不同的剧目.来源于汉族屯堡人的地戏及其剧目,已融入了布依族的民俗生活,并成为布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的布依族地戏,其表现形态与安顺屯堡地戏有很大差异:主要表演祭祀性歌舞.总之,布依族对地戏的发展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布依族地戏的独特价值,逐步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来平静的柳城县城,近日被一场奇特“屋檐下的官司”闹得沸沸扬扬:家住柳城东泉镇高田村76岁的罗老汉,因对子女心怀怨恨,竟张贴大字报侮辱子女和女婿。结果万万没有想到,他刚吐了心头恶气,他的子女和女婿却一纸诉状将他告上法庭。罗老汉与子女长期积怨,关系恶化。今年3月1日,罗老汉心生一计:为了“让群众知道子女对自己不孝”,以便让村民们对他们进行孝道教育,他亲自撰写一张大字报,将女婿梁某漫骂为“养牛能手”,将女儿和儿子污蔑为“母牛”和“公牛”。罗老汉的子女及女婿见到老父亲如此公开侮辱性的行为,三人立即起诉…  相似文献   

6.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梦窥高三     
一个人去农村旅游。忽听一老汉高喊:“别踩了我的麦苗!”这个人不屑地说:“没文化,这叫踏青。”老汉飞起一脚将其踢入水中:“踏浪去吧!”  相似文献   

8.
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当代人称为明代“活化石”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从屯堡妇女服饰的领口、大襟、袖口到鞋子、袜底、鞋垫、帽子,以及供小孩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都布满了独特的刺绣,这些刺绣构图完美,内容寓意深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来了解、研究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让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这一枝服饰艺术奇葩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歧义?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譬如,“他们三个一组”,可以理解为“他们三个人是一组”,也可以理解为“他们这些人,按三个人一组来划分”。有歧义的不包括下面这一类句子:  相似文献   

10.
古代贵州的安顺,是夜郎王统治活动的中心地区。嗣后这里为土司土官所统治,直至解放初期。 近几年来,安顺地区所属各县市陆续发现较为丰富的土司土官历史文物,为研究该地区土官土司的情况,提供了珍贵和可靠的物证。对于已发现的土司土官历史文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能够更正习称的“安顺历史是以汉族为主”的“正统史”的旧观念,而且对于夜郎研究和振兴安顺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历史上其地理地位十分重要,素有“黔之喉,滇之道”之称,是汉  相似文献   

11.
屯堡文化资料的开发间接地通过科研对安顺经济发展起到直接支持的作用.图书馆在为科研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和文献支持的同时,还要从科研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反观他们需要一方面的信息保障,使地方文献、科研、旅游经济三者得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金旺老汉一辈子爱凑热闹,哪里有锣鼓声,哪里就少不了他。如今他已是年迈古稀的人了,眼不花,耳不聋,脸色发亮,腰腿随和,人们都称他“老小伙”。 今儿正月十五,是村上一年一度社火大赛的日子。金旺老汉昨夜就没睡好觉,今晨鸡未叫便下了床。他还没来得及甩胳膊,老伴已给他端来饭,他慌忙喝了一碗油茶,一个  相似文献   

13.
五千木氏     
小的时候,不知道家乡的山叫什么。小学语文老师用手指指向窗外不高的山说:“家乡的山叫大罗山。”同学们“哦”的一声回应:“原来家乡的山叫大罗山!”温州的大罗山海拔不足千米,方圆不过两百里,却神奇地养育了大山脚下千家万户。木姓5000来人不过是大罗山脚下,千家万户中平常一家。木姓的源出很多,颇为复杂,据文献记载,起码有以下几个出处: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如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就直接取“沙”为姓。而温州的木家,据温州木家族谱《广川郡木氏宗谱》记载,源自端木。端木  相似文献   

14.
地戏作为贵州民间流传的一种很重要的戏曲形式,不仅受到屯堡人的喜爱也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欢迎.以往学界对地戏研究主要针对汉族地戏(即屯堡地戏),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安顺及其周边地区.而很少将边缘的、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纳入视阈中.文章着重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分布情况,以布依族地戏为主体对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的特点和表演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导致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议论颇多.举其要者,盖有如下四说:第一种意见把夏亡主因归于“天命”,如《尚书·汤誓》云:“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第二种意见认为夏朝灭亡,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如《国语·周语》云:“源塞,国必灭.……昔伊洛竭而夏亡”;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左传·昭公十一年》载叔向语).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说无需一驳,其余二说显然是把次要原因当作主因了.持第四种意见的人最多,他们把夏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或谓夏桀暴政(如《左传·宣公十三年》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或谓妹喜作崇(如《史记·外戚列传》云:“而桀之放也末喜.’即是说,夏桀被流放是由于妹喜的缘故);或谓伊尹辅佐成汤(如叔夷钟铭文云:“(?)(?)成唐(成汤),伊少臣(伊尹)惟辅,咸有九有(九州),处禹之绪”.这类观点看似有殊,实际上都是英雄史观的变相反映.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古代史官不仅认为开国立业是英雄人物的功业,而且亡国败事也是由于君臣要人的活动所致.因此,他们不可能认识到社会下层的平民众庶的历史作用,更不可能自觉地予以实录.  相似文献   

16.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源流》2006,(6)
在中共阳春县委旧址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为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阳春市关工委在3月31日与阳春三中团委组织40多名师生、团干代表到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阳春县委旧址——屯堡小学,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暨阳春三中与屯堡小学朝阳读书手拉手活动。阳春三中首先向屯堡小学捐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彭泽归隐原因之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彭泽任上未等到“一稔之熟”,而敛裳宵逝的原因 ,陶氏本人言为“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萧统言为“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学术界各执一说。笔者认为 :这两者原因都有。陶氏奔丧在前 ,挂冠在后。程氏妹病逝 ,已使本来就“眷然有归与之情”的渊明再也无意恋战官场 ,但服丧期间 ,为他鄙视的督邮驾临 ,衙吏促其更衣束带 ,恼怒之下 ,道出 :“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其所以陶氏以妹丧为由 ,因为这里最站得住、最堂皇的理由。“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也可看出渊明自以家世高贵的门第观  相似文献   

19.
孔子盛赞帝尧“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声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左氏极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之事。屈子直说“恐修名之不立。”先哲们的这些“功名”观,被汉代人所全面接受,他们主张“蜚英声,腾茂实”,即“扬名声,建功业”。同样认为“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并且认为“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他们进一步指出,为了“功名”,“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世。”暗合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等论调。由此可见,先秦两汉期间,“重功名”的思潮逐渐形成。这种思潮,为魏晋诗歌创作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一条万里奔流的大河,有急流险滩.也有漾漾碧波:有中断楚江的天门.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古往今来。多少人为生活所累,昼夜劳作.东西漂泊?多少人争名夺利,揭竿逐鹿,心焦神瘁,流汗流血?即使少数人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也难免荷戟彷徨。怅惘寂寞。沛县那个刘老汉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也是忧心忡忡,唱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吗?简而言之.拥有了富贵荣华.未必就拥有了充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权势名利的奴仆!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