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与三国鼎立丁邦友魏晓明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当时北、南方①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处于相对均势的结果。但是,人才因素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以国力而论,吴比蜀强,然而,在北伐曹魏这一问题上,蜀却比吴积极得多。国力弱小的蜀何以要不...  相似文献   

2.
<正> 一、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三国鼎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不仅三分故事自宋代以来由于平话、戏剧、小说的影响,已是家喻户晓;而且形成三分的历史发展,威武雄壮,可供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但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这一课题的研究,似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史学界已成定论的观点认为:“三国鼎立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挑区封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3.
张杰 《理论界》2011,(9):104-107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重要的战役,它标志着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成。在面临曹魏这一共同强敌威胁的情况下,本应结成同盟的吴蜀两国却对荆州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并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这说明维持同盟稳定,同盟内部也需要实现力量均衡。同盟内部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化会影响到同盟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的成败论,具体体现在对英雄人物功业成败分析、战争原因揭示,以及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汉朝和魏、蜀、吴兴亡的描写等方面。成败论的真谛在于,强调英雄人物自身品质、才能和个性条件的作用,汉末三国兴亡历史则是由政治演变、军事较量所决定的。注重法、术、势对劝业成败和国家兴亡的关键作用。而有关天命论的解释,只是其成败论的一层神秘外衣。成败论的主导倾向是唯物的,具有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巨大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这一战的结局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发生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国以来,有些史学家对赤壁之战规模的大小,曹操之败的原因等等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6.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过程中,曹操、孙权、刘备原是三支弱小的力量,但后来为什么会成为强者、大者,终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应当说,知人善任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人才学上的某些问题谈谈曹操、孙权、诸葛亮的不同得失,以便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十分复杂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我国经历了一个由三国鼎立到神州一统、再到天下大乱的过程。魏是三国中最强的割据势力,后来其政权落到了司马氏的手里。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了西晋。西晋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第三次统一了中国的封建王朝,但它却是一个极其腐朽的政权,五十一年就覆亡了。西晋覆亡,五胡乱国,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东晋。东晋始终偏安一  相似文献   

8.
<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刘蜀的历史和他是分不开的。讲到孙吴,一般会联想到周瑜,其实,对孙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鲁肃。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吴蜀的地位有某些相似,诸葛亮与鲁肃的作用,因之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由于地域的不同,统治集团的不同,各人历史与职位的不同,对社会认识、政治观念与活动,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对当时  相似文献   

9.
西夏由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领导,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我国封建社会的中期,立国于祖国的西北一隅。其成长、发展和灭亡不能不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就西夏的地理环境及其关系密切的农牧生产略加述论。一、西夏及其前后的气候变化本世纪初,耶鲁大学教授亨廷敦(E·Huntington)来华讲学时就曾提出,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南徙,元代灭家,满清入关,莫不由于受气候的刺激而发动。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近两千年来中国国内社会不稳定、政治动乱时期往往与相对寒冷气候阶段的出现吻合;而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繁荣时期似乎大多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十年动乱,旁观了苏联解体,并体验到全面推进改革阵痛的我国人民,现在愈加认识到社会稳定的珍贵,领悟到其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没有社会稳定,我们人民生活想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实现社会稳定,除了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他物质保证外,舆论特别是媒体传播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社会新闻的贴近群众性、易于传播性,以及其发生的相对不确定性,它在导向上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又有激起大波澜的作用,与人心的稳定继而与社会的稳定关系重大。我国正处干改革开放的关键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史前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农业发展,内容相对集中.1919~1949年间,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国民党政府放松了对农村社区的服务,此时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相对苍白期.受财力的限制,革命根据地政府在农村主要提供社会救济、农业水利建设、文教卫生事业等公共产品.总体上讲,新中国建立之前,农村公共品的政府供给中具有职责的相对稳定、主体上的相对集中、内容上的断续波动和成本上的劳力隐含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赤壁战地歧见是一种文化现象赤壁之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导致三国鼎立,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战役的本身,它至少包括:历史学的史籍记载和评论;考古学对赤壁战场出土文物的研究和阐释;军事学对赤壁战例的分析和总结;文学艺术中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的描写与抒怀;历史地理学家对赤壁地望的考释与界定等等。所有这些,我们似可称之为赤壁文化现象。千百年来,这种文化现象超越时空,传承不息,当代甚至衍生出一种赤壁旅游文化。正因为赤壁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又经过一代又一代各色人等的…  相似文献   

13.
论战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因王永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稳定发展,原因很多,各国也不尽相同。其共同和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上有利的国际社会环境第一,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本世纪上半叶,世界发生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和一次规模空...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大融合的重新组合过程,而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则是这个过程中历史意义最为深远的一环。拓跋鲜卑本是我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游牧部落,在南下中原汉地,建立北魏民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它适应中原汉族地区业已存在的比较先进的封建农耕文化,全面地走上了农业化、封建化、汉化…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帝国主义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此宣扬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已经过时,鼓吹现代资本主义将万古不朽,永世长存。面对这些新现象、新问题,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迷惘。帝国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是否改变了必然灭亡的命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就不难作出回答。一、帝国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没有消除反而深化了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三国时期的书法艺术杨代欣三国时期的经学、哲学、宗教学、地理学、文学、书法、绘画和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拟就三国时期的书法艺术作一探讨。一魏、蜀、吴三国鼎立,结束了自公元186年以来的长期混战局面。三国的统治者从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出发,...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准宗教性情操吴九成,周明华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哺育,中国知识分子逐步形成了许多相对稳定的思想传统和作风,值得研究与探讨。他们的准宗教性情操,便是其中之一。那么,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准宗教性情操呢?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剧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把握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世界格局的历史转换所谓世界格局,一般是指在一定世界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和战略态势。它是一种世界权力体系或权力结构,是世界政治力量组合和构成的方式,反映着一定时期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国际关系。世界的历史发展表明,国际…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矛盾运动,客观存在着纵向矛盾与横向矛盾两种状况.所谓纵向矛盾,是在对象本质相关层级之间内部联系相对稳定与不太稳定的对立统一,横向矛盾则是内部联系上同层级但不一定同亚层的因素之间相对稳定与不太稳定的对立统一.这两种方向的矛盾运动,在我们认识或暴露世界深层本质的每一个自然的、历史的阶段,一般是采取上横下纵,联横合  相似文献   

20.
三国鼎立的历史,耐人思索,应当认真地研究。为打开新局面,对建国四十年来(1949——1987年)的研究成绩作一番回顾与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一、总成果述评三国史研究的总成果,有普及和中级的出版读物二十余种,有210家报刊及学报发表了827篇学术论文(这只是笔者粗略掌握的目录,实数篇目估计约九百篇),两项合计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