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激励理论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士萍 《理论界》2003,(4):104-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激励理论,主要有: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事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而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从属于激励因素;ERG理论,认为生存(Exs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这三个层次需要中任何一个的缺少,不仅会促使人们去追求该层次的需求,也会促使人们转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还会使人转而更多的追求低一层次的需要;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高成就需要…  相似文献   

2.
双因素理论对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有重要借鉴作用.然而,由于该理论产生的西方背景,其在国内应用时要将其本土化.要根据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区分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内涵,内外结合,实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激发政府部门人力潜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性缺乏的原因,进而探讨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策略。双因素理论适用于高校青年教师管理的特点,对于克服传统人事管理的弊端,改善青年教师管理,提高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职业倦怠对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激励理论的视角,对职业倦怠的结构、影响要素等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以下观点:需求层次较低的员工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比,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作用更大;由于一些因素造成工作目标难以实现,员工易产生职业倦怠;公平感和激励强化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激励因素为主、兼顾保健因素、合理设置工作目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环境等降低员工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的特殊性,作为大学中最基本组织--班级,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好坏。因此如何将班级管理好,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管理,是独立学院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从需求分析激发人们动机的因素。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双因素理论,满足学生的激励因素,以此来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6.
结合我国高校的组织特性和高层次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改进的"三因素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该模型把激励问题放在一个完整的"组织——员工"系统中加以研究,分析了激励主体采取激励措施作用于激励客体的运行机理,揭示激励主、客体之间的反馈机制以及激励、保健、去激励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模型应用的激励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措施的实施时机、频率、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懿德 《齐鲁学刊》2003,4(1):64-68
理性由于其有限性 ,造成了人类行动的复合性特点。在任何行动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 ,既有“理性所及因素”又有“理性未及因素” ,人类行动均是这两类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便造成了人类行动既带有理性所及的特点又带有理性未及的特点 ,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行动是理性所及行动与理性未及行动的复合统一 ,即是一种复合行动。这种行动理论可称之为复合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由此,近年来一直为学界关注并颇为困惑的反腐败"治标""治本"的关系问题不再是问题。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始终没有背离标本兼治的原则,只是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要求作出科学的战略抉择,确立了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当前进一步推进反腐败的标本兼治应解决两大问题,即消除保健因素带来的负向影响和用好激励因素产生的正向作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反腐败的标本兼治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  相似文献   

10.
薪酬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会与管理者激励目的相悖,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正能量历来是管理学界研究的难点。综合运用激励理论进行薪酬体系设计可以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而薪酬体系设计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给什么"、"给多少"和"什么时间给"。围绕上述三个问题,经过系统思考,本文提出以公平理论为基础、以目标设置理论做引导、以期望理论确定"给什么"、以公平理论确定"给多少"、以双因素理论和强化理论来确定"什么时间给"的薪酬体系设计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抓住“人”这一因素。“人”是图书馆管理中的核心因素。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关键是在“人”身上下工夫。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种基本需要,就是为更好地激发馆员工作的动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以此来激励图书馆馆员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微观管理中,如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因素,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是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才能把企业的巨大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因此,激励结构作为决定职工行为的基本制度因素,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常见的激励手段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前者可分为货币激励和福利激励两种,后者可分为尊重激励、领导激励和自我实现需要激励三种。下面分别予以讨论。一、关于货币激励目前,货币作为激励手段的作用日益强化,在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中,货币激励手段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经济必须要国际化 ,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国际分工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目前 ,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内在需求因素是 :国民经济国际化需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国际化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农业经济国际化 ;吸引外资需要农业经济国际化。外在要求因素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农业经济国际化 ;各国政府要求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双因素理论在高校优秀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秀人才的管理与激励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优秀人才管理的启示 ,并以此为线索 ,提出了高校对优秀人才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语言力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成为教师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影响教师语言力度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主要是角色因素、品格因素、学识因素等;后者主要是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等。要增强教师语言力度,必须同时在提高内在因素的影响力和改善外在因素的影响力两个方面下功夫。在现实背景下,各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轮船招商局崛起发展于西方航运公司严厉排挤和制约的时代,它采取怎样的经营管理技巧以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了一种必须。本文将探究轮船招商局如何运用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杠杆激励股东和员工,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追求更大的利润。尽管其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但对今天企业管理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综合激励模型综合了激励理论中的合理因素,对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激励内容单一、激励形式单调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借鉴综合激励模型合理因素,建构一个良性循环的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作为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纪律部队,要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严格落实。公安机关各项工作若想得到很好的落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因素,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居主导地位。如何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激励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手段。根据心理学理论,激励是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激励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词汇扩散理论认为语音的变化是一种离散式音变,这是对新语法学派的连续式音变理论的一种反动。词汇扩散理论跟方言地理学派和"波浪理论"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非常注重外部因素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语言是有序的异质性。文章从外部因素的地理地缘、外来方言影响及政区变更等3个方面对词汇扩散理论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构建并实施了以国内首创的"研究生国家计划经费动态执行的奖学金制度" 和"高新区研究生创新基地模式" 为亮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激励机制,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