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我国一方面从西方译介了大量散文诗,另一方面很多作家和诗人参与了散文诗的创作,使我国散文诗迅速完成了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是我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涌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而且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国散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5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散文诗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路程,虽然也涌现了郭凤、柯蓝这样有影响的作家,并在80年代开始重新体认了散文诗的本体特征和鲁迅开创的传统,但总体水平尚未达到鲁讯《野草》的思想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4.
5.
王光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3):5-10
20世纪的中国散文诗经过了五个发展阶段,并产生了<野草>这样的里程碑作品.但由于复杂的时代条件,鲁迅开创的<野草>传统并没有得到全面的继承,在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缺乏美学与形式的自觉.散文诗写作必须自觉地把现代生活的感觉和情感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心态处理材料,同时必须尊重这一艺术形式的本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黄永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94-98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新的话语环境之下,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写作实现了审美的回归和文体的独立,相应地也生成和确立了一些新的审美风格和文体样式,本文试图梳理这一特定的文体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轨迹,希望对目前的散文诗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8.
黄永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5):92-95
散文诗既非自由分行新诗,又非现代散文。散文诗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和特殊质性构成的独立文类。可以从共时文体学和历时文体学两个视角考察散文诗的独立性,并从中发现其文体史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与杂文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加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2):39-42
散文诗是诗与广义散文的一体化融合,而广义散文包括着杂文。学界却存在着混淆杂文和散文诗文体的现象。本文试论散文诗与杂文的异同;提出了杂文式散文诗与散文诗式杂文等重要概念,并进行了说理论证。 相似文献
10.
王珂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5):1-6
五四时期是新诗的草创时期 ,是新诗的文体建设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渡期。白话诗 (新诗 )的文体建设受到了五四政治运动的极大影响 ,破坏性的改革大大胜于建设性的改良 ,导致不拘形式、自然流露的诗风盛行。随着革命风潮的缓和 ,只破不立的诗风转变为既破又立 ,新诗的文体得到初步的建设。由于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四时期新诗的文体建设带有较多的非诗因素 ,因此五四新诗的两大特点是“散文化”和“平民化”。 相似文献
11.
赵卫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3):16-20
综观近20年来的中国散文诗创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形式的变化相对和缓,构成了与散文诗的内容(或说内形式)互为牵制与互补的关系.在大陆及台港地区的散文诗界,年长的写作者多偏向于传统格调的抒情写意(商禽等是例外),稍年轻的写作者则更注重与现实和现时的对接,并在其中注入了当代文学(诗歌)中的先锋因素.中国散文诗需要保持形式上的相对稳定,更需要的是稳中求变,创新是关乎散文诗文体生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是文学史上的瑰宝。然而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二语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要将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文,让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同样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好处更是困难。文章从诗歌内容、音韵和修辞手段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古典诗体形式的形成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6):32-37
古典诗体由近体诗和古风体组成,古风体是近体诗的别样形态。广义的近体诗由新体诗和狭义近体诗两种体式构成;中国诗歌的诗体形式大体经历了由前古典的散文与诗的混合,到古典时期的近体诗时代,再到宋人以文为诗的三大历程,也经历了线型结构、对仗性结构和涵纳对仗因素的线型结构三种诗体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5):29-33
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出现了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现代诗歌文体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现代诗歌是否需要“通套”形式?现代诗歌文体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寻?自由诗体与现代格律诗体哪一个更适合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需求?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研究现代诗歌文体?对这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予以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15.
贵志浩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0-52
新文学作家的散文观念与文体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对现代散文的渊源、界定、表现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有益探索,初步确立了现代散文的文体观,从而使现代散文在初创时期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付建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
清末民初,中国散文文体发生巨大嬗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应用性散文文体严重衰退,文学性散文文体也今非昔比;而近现代散文文体如严复、章太炎和章士钊等人的"逻辑文体",谭嗣同、梁启超的报章体,周作人等人的美文文体,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文体等,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传统散文文体,并在文坛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谢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6):0-61
晚清诗界革命主张以新意境和新语句入诗,但又不能摆脱和突破旧诗格调,诗界革命未能成功。中国新诗的创立,不能无视或绕过近代诗歌改良运动的主张和实践。近代诗界革命是“五四”新诗革命的先驱,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前奏。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危机,是中国新诗产生的巨大背景,新诗运动的目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均取决于此。对新诗社会功利的超常重视,是新诗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格律与自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