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从整体视野来宏观地把握“两型社会”建设内涵的哲学依据,有助于拓宽“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人口因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合,在我国必须把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切近基础;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立法机关要适时创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必须转变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方式,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关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围绕其主题而展开新一轮思想解放,为此更新观念和创新理论,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灵魂;人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主体,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因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本质或核心.  相似文献   

2.
根据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理论依据,分析了福建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福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的4点对策建议:(1)深入开展宣传,唤起全民共识:(2)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技术支撑;(3)规划两型农业,构建生产体系;(4)规范管理程序,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策机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扩展的STIRPAT随机模型,引入农村人口、农村人均农业GDP、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7个变量,利用1991--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两型农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增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均农业GDP对两型农业驱动不明显;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产品贸易对资源节约有负向影响,农业科技对资源节约有正向影响;农村人口、农村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对环境友好有负向影响,农产品出口对环境友好有正向影响;通过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增速进行分解得出,产业结构是影响资源节约变动的最大因素,而农村能源强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变动的最大因素。因此,促进两型农业发展需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能源结构,构建两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形式和形象概括,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分析了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考、发展载体优化分析和保障措施,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能源资源现状是"富煤、贫油、少气",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环境友好性差、能源使用效率低,暴露出常规能源市场垄断、高效清洁利用市场驱动力不足、新能源与替代产品的比价关系扭曲等问题。中国能源革命的市场驱动策略应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用能结构,动员更多的行业加入能源市场,建立以能效提高、环境改善、资源节约为衡量标准的"发展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做出创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在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土壤肥料学会的历史责任是: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紧扣发展中心,为建设现代农业、市场农业提供科技支撑;自觉坚持科学发展,为建设两型社会献计出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节约资源思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节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其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他强调节约资源是中国资源现状的迫切要求,是中国当前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基础;必须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效地节约资源,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统筹规划资源的开发和节约。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尊重自然规律、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环境和人口三方面问题,分析了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和国际背景,论述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日渐耗竭之当下,自然资源稀缺之警钟早已敲响,但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欠缺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功能,而仅仅将资源税作为调节级差收益的工具.如何构建新型的资源税法律制度,既能体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又能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在化,从收益型资源税向环境友好型资源税转化,是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的议题.我国可以在现行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和建立油气资源税、煤炭资源税、水资源税法律制度,形成一套既能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又能实现资源保护目的的税收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排放权交易是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明晰产权的方式将市场机制充分运用于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实现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政策。鉴于排放权交易制度取得的巨大成效和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资源约束,探讨了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并对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约束下的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环境进行了深刻剖析,旨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外的减排压力提供新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决定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全面改革进程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政策决定者必须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通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更加开放的基础上,努力建构更加和谐有效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中国的全面改革进程,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 ,可以理解为一个区域内部和外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强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 ,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推进路径是这样的 :首先是商品输出 ,是指对邻近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商品输出 ;其次是市场拓展 ,是指通过有形或无形市场的拓展 ,进而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再次是资本输出 ,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输出而推进的商品输出和市场拓展 ;最后是人才联合 ,是指通过人力资本的累积而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这也是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最具效率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中央专项补助 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过渡时期的分税制经过10年余的修补运行,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占中央财政支出很大比重的中央专项补助,从项目的设置、申请的审批到资金的拨付管理以及有关方面的监督检查,均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和建设的深入,以整治中央专项补助、强化对中央专项补助的管理为突破口,结束过渡时期分税制,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中央专项补助为辅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公众健康损害愈发突出,环境健康问题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环境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公众健康保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为此,建立起面向公众健康保障的环境法律规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规制的发展路径为切入点,分析环境规制的演变进路,剖析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个体主义规制模式的局限性和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规制在环境保护和保障公众健康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与正当性,从而明确环境法律规制机制的发展脉络和现实需求。然而在风险社会中,环境风险的社会化属性愈发凸显。面对复杂而多元的环境问题,单纯依靠公权力的作用已难以实现环境法律规制目标。随着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增强和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兴起,建立公私合作模式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机制,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与规范性作用,在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下,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就成为实现环境法律规制目标的应然之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政策的缺陷主要体现在环境政策未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政策规定的处罚手段不够严厉,执法效果不佳,环保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发展观念滞后等四个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政府更加重视,国际交流愈加频繁等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的改进方向是:兼顾自然权益和人类权益,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以实现高效为目标,加大环保投入,综合多种手段深化环境政策改革;树立和谐理念,转变政府工作观念,改变政绩考核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建立社会制衡机制,提高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重视人文发展,进一步加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存在论视野中的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论上的政府公共性可以称之为政府的行政范型,它是政府终其所是的惟一存在方式。因而公共性是政府的实体性存在,而非公共实体和具体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性作为行政范型,空间和时间上的普遍性是其日常存在方式。高度集中的策略行动,导致其在空间存在上的残缺;因权力的归属而存在,导致其在时间存在上的残缺。政府公共性的行政范型,更是政府的德性存在方式。在德性存在的意义上,政府公共性并非指政府的根本或第一属性,而是政府要去实现其公共性行政范型。以德性的方式存在的政府,愿意以公共性的行政范型存在,积极地去实现公共性的行政范型,并且能够成为公共性的行政范型。  相似文献   

18.
"特区开发"思想,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在一定区域,辅以特殊的政策,以局部的突破求得整体的发展.在邓小平"特区开发"的思想指导下,并非特区的苏州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立足全局推进开发区的发展;努力实践"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积极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内外互动构建开发区的新体制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开发区之路.苏州开发区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市场失灵、政府失效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方式。但市场并非完美无缺,种种原因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从而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其经济职能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而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政府失效的情况,因此,必须针对其现象及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黄建 《东方论坛》2012,(1):99-103
当政府在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角色时,市场经济体现出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市场经济的困境是指由于政府在市场行为中的作用,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提升一国经济指标总量的同时,并没有给国民带来富足和福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则是因为政府市场经济中干预的主观和逐利,二则是官民对市场规则的漠视。只有破除基于GDP主义的官员评价体系,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加大对权力寻租的惩罚,充分发挥公民的参与监督制度,市场经济才能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真正为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