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释居简是南宋著名的僧人,工诗书,流传下来的诗文十分丰富。他坚持操守、品行高洁,而且关注社会人情,爱憎分明。他从儒道中汲取养料,为佛学在南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从释居简所创作的辞赋中,可以管窥其文学成就与思想品格,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和评介。  相似文献   

4.
从五代时期诗人詹敦仁的诗文观其思想中之"道",指出詹氏生活于五代离乱时期,有着归隐山林和经世为民两种思想,这是中国文人儒道合流互补心态的反映,也是他家国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释居简是南宋著名的僧人,工诗书,流传下来的诗文十分丰富.他坚持操守、品行高洁,而且关注社会人情,爱憎分明.他从儒道中汲取养料,为佛学在南宋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从释居简所创作的辞赋中,可以管窥其文学成就与思想品格,更好地对其进行了解和评介.  相似文献   

6.
诗文中的"渔父"意象,古已有之.本文选取古代韵文中典型的"渔父"意象进行分析,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透视出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并试图阐释体现在"渔父"身上的"儒道合一"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8.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汉诗文作者大江匡衡具有极高的汉文学修养,在诗文作品中他多次借用中国东汉名儒桓荣的典故阐述自己作为侍读的境遇与心志.他以桓荣典故为依托,画出了自己人生及心境起伏的轨迹.他对桓荣典故的接受有与中国古代诗文相通的一面,然而在经典词句的运用、游戏化的表达方式、与其它典故的结合运用等方面又与中国古代诗文存在着很大差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及文化在被日本文人接受过程中其作用的变异.这是由大江匡衡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平安时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虞和钦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醉心科学的新型知识分子,一生撰写了大量诗文。他的诗文作品,既有原创诗文,也有诗文评论。通过对虞和钦的原创诗文、诗文评论加以简单介绍与评析,基于他“文辞服务于精神”的诗文风格介绍,分析了其诗之“质”、文之“质”,最后指出其诗文作品可启牖后学。  相似文献   

10.
袁宏道《解脱集》所收诗文 ,是他在性灵说指导下实行诗文革新的成果。其散文的艺术精神 ,显示出作者对个性自由的尊重 ,对自得、自适之趣的追求 ,和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无所不写”、“披露”“直尽”和“信腕信口”、“文无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陶渊明“雅”“俗”并容的审美人生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雅"和"俗",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审美特质却在东晋诗人陶渊明身上得到了最和谐的统一。他儒道调和的价值取向,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吟诗、品酒、弹琴、读书的生活艺术,以及关注田园,追求冲和自然的诗文创作风格,无不在质朴中透显高雅,在超远中浸润平俗,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雅","俗"并容的审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李白在《古风》中推崇儒家美刺观念 ,但他的诗歌缺少关怀民生的热情 ,毕生认同文学侍臣的身份 ;李白也常歌颂山林之隐 ,但在实践中或作为取仕的“终南捷径”,或为了炼丹向仙。所以 ,李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者。唐朝初盛时期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培养了士人的个性精神 ,李白作为这一特殊文化的杰出代表 ,由于沉湎于超凡出俗的精神体验 ,从而在大众社会中缺席 ,并承担着巨大的孤独。儒道观念作为一种“公众意见”,可以帮助李白作为“他者”而体验在场的快乐。李白的儒道言说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李白的旷世孤独和奋力挣扎。  相似文献   

13.
复社张采是以流派领袖来反映一个时代诗文精神风貌的典型个案.他以"通经学古"为途径,实现"振兴于世"之目的,其文学主张透露着浓厚的古学气息却又表现出强烈的救世意识,反映出当时区域文坛的某些演变特征,揭示了社团领袖对文学的时代风尚发挥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人格精神的形成,既决定于儒道融合的楚骚文化和西方“二希”文化的多元文化根基,也决定于“五四”运动和20世纪40年代民族文化反思的特殊时代因素,但更重要的还决定于他个体信仰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和宗教观念。闻一多的人格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与坚韧性,这种开放性渗透在他的创作、学术、诗学和社会理想之中,而坚韧性则体现在他的英雄理想、人格自守、恃心傲物和“杀身成仁”的气质与意志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将自己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时代共呼吸,将"真"和"美"作为自己一生不懈的艺术追求,诗文并美.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不单体现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感,也俨然是中国20世纪社会现实和进步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重温方敬先生的诗文作品,追寻他那既切合时代主潮、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家大族,苏州瓜泾徐氏有其深厚的家族精神传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忠孝节义,一为经世务实。瓜泾徐氏的家族精神传承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具体而微的彰显,而在明末清初这样的特殊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徐汧父子的诗文创作则又是其中之典范,显示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建立议事制度,防止决策专断;完善科举制,强调任人唯贤;杂治儒道两家思想,强调道德教化、无为而治;完善法制,强调依法行政。其行政管理思想表现出积极行政、重在调节的特征,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石早年的政治理想中,他选择继承韩孟遗志,体现在他诗文中所阐发的“兴遗教,振儒道”的儒士情怀。在登第入仕后,他孜孜以进不断地迈向儒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在向宋朝最高统治者的建言中,不断申述“二帝三王之用心”,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的儒家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