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即社会文明是多层次的整体。大体上说,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属物质文明的范畴;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思想文化的进步,属精神文明的范畴。问题是: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思想文化进步的同时.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制度也在进步。如果不扩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慨念的外延的话,它们(,称社会制度)的进步既不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也不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然而确确实实又是整个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和方面。因此,有必要把社会制度的进步称为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深入探索科学、文化、思想、理论等精神价值的生产及其特点,从而不致于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是一种简单地说教。 一、精神价值与精神生产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体(主要是精神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属性。精神价值大体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们是密切联系着的,只有在思维上才可能把它们完全区分开。如果说物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价值,那么,精神文化价值则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中智力因素究竟是属于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当前生产力经济学讨论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张智力是物质因索的同志作出了“生产力不包含精神因素”的判断;而主张智力是精神因素的同志作出了“生产力包含智力这个精神因素,智力通过物化成为物质生产力”的结论。我认为,前一种意见是不妥的,基本上同意后一种意见,但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说明并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了科学的阐述:“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那么,从哲学上来考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没有同一性呢?  相似文献   

5.
张科 《重庆社会科学》2009,(12):119-122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超越旧哲学的一种新的思考、理解、诠释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对生产力的理解,以往人们主要采用实体或客体的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来理解生产力是对生产力的一种新的诠释,也是对旧的生产力理论的一种变革。生产力不仅包括进行物质生产的生产力、进行精神生产的生产力、进行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的生产力,也包括人自身生产的生产力。重视人自身的生产,体现着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是两个文明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基本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物质文明既不能脱离物质,又与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相区别,精神文明既不能脱离精神,又与作为哲学范畴的精神相区别。如果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中,物质文明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具有客观物质性,是精神和精神文明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构成精神文明的最深厚的基础;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进步的精神尺度,则是物质文明升华的花朵和果实,可以看作物质文明的“上层建筑”。本文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构关系,置于哲学的范围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学艺术在社会经济的制约和驱动下,正朝着日益明显的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倾斜。文学艺术不再仅仅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同时也是作为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角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承担者,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终于走向了市场并开始理直气壮地面对自己的消费者。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尽管文艺作品的购销,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它的商品性长期以来一直被人漠视、淡化、甚至否认。过去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文艺的商品属性几乎只字不提。在谈到文艺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时,只谈文艺的意识形态属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创造性主体,面对着两个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实质是一个世界,即统一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在物质世界的不断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物质世界千姿百态,从物质运动形态和职能表现来看,可以分为“自在”的即天然形态的物质和“人为”的即主体化形态的物质。而精神世界由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及其自身的运动特点,内容往往色彩斑斓,并且表现出“自在性”和“自为性”,即自发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和自觉的精神意识与精神生活。正是由于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各自内部及彼此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人们才有必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区别和联系中抽象并把握它们从而对物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与精神文明的范畴作出高度的哲学概括。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重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科学论断,正确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文明是人类历史的本质反映,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社会文明主要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范畴,每一范畴各自包含其丰富的内容.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无论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是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进行的.作为“文明”内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在其运动过程中,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其各自要素之间也是融为一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前提,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精神文明规定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并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手段,两者是互为目的的.两者的区分只在“物质”和“精神”的载体不同.物质文明建设是以“物”为对象,依靠人对物、对自然界实行改造;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人”为对象,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同“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简称“两变”)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两变”是两个文明互变的哲学基础之一。两个文明为什么能够互变,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辩证同一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两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从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也说明“两变”是一个科学命题。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无  相似文献   

11.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1,(6):155-155
陈虎撰文指出,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是“力”,具备两种属性。一是直接的物质属性,即通过文化企业直接增加的物质财富,可称作直接生产力;二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塑造人们的灵魂,激励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生产更多的财富,这可以叫做间接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李仁武 《学术研究》2002,2(12):14-17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党的“十六大”在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要求。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上理论更加成熟,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更加理性,行动更加坚决。 一、政治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哲学思维的视域里,世界由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所构成,以物质和精神这两大范畴为依据将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总概括,但是,哲学视域毕竟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对“物质”和“精神”进行划分的,  相似文献   

14.
实际上,从认识论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都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了。因为我们讲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而一旦把这个观点推广到本体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我们当然不能赞成这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在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差别,也不可能有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唯物主义者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过程有“两变”:一方面是物质变精神,另方面是精神变物质,自然演化过程只有“一变”:物质变物质。当然,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也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由于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在静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或重述;在动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贯彻或实现。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也和自然演化过程一样,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变”学说的主要观点。“两变”学说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解读冯友兰的"接着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中州学刊》2003,4(4):152-157
“接着讲”是在时代变革中实现的 ,又是在自身发展中完成的。“接着讲”赋予中国哲学以现代精神 ,又要继承中国哲学的实质内容。“接着讲”的最大启示是“天地境界说”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以下简称《发展》,引文只注页码),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思想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编写哲学”的新体系,又据以指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以下简称《哲学》)一书,作为我省干部读物和高等院校教材,在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如何看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大问题,我们对此有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希望能通过自由讨论,弄清问题,提高认识,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18.
关于制度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程学军曹荫全一、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是否存在“制度文明”?不妨从文明概念说起。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①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通过生产获得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论信息的哲学本性》(以下简称《信息》,作者刘长林)一文认为,“决不能把整个世界分成精神和物质这样两方面,”如果说“任何事物或是精神或是物质,”“其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引伸,不能成立”。“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本质上是属性与产生属性的实体的对立,是谁决定谁、谁产生谁的问题。”那么,世界该怎么划分呢?《信息》给出了这样一种划分:“一部分是原型的物质世界,一部分是作为其反映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上发表了晓亮同志的题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文章(以下简称晓文)。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晓亮同志商榷。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精神对于物质有依赖的作用,思维不能离开人脑。但精神毕竟是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范畴。晓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引证了经典作家关于物质和精神,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的力量)”和“精神的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