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纳博科夫处女作《玛丽》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流动,情节由多个空间场景和虚实时空间的不断对话构成,展现了人物在时空对话中对自我的探索。《玛丽》中时空成为其设置情节、展示结构、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体现了纳博科夫洞察时空的能力,初露其时空对话的叙事风格和文学创作理念,为其后期小说时空对话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7年开始,我们在《北京大学学报》开辟了《古代小说前沿问题丛谈》的专栏,轮流主持,现在已是第四回合了。从一开始,我们就设定了一个思路,希望借此清理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问题,回顾已往研究的得失,探寻今后发展的思路。目前已讨论的有文体、语言、人物等,这些问题都与古代小说研究的全局有关,这次讨论的情节问题也是小说创作与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小说研究者们对情节的态度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没有人否认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分析与评价时,情节又往往让位于主题、人物、心理等等小说的其他构成诸要素。最显著的例子是,上个世纪初,西方小说理论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提出了小说之美,在于意义的观点(成之《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2页),而中国古代小说则因所谓片面重视故事情节,忽视人物、环境等屡受非议。实际上,很多时候,研究者并没有特别在意情节的基本内涵;也没有在意情节是否重要,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如何设置、展开情节。鹏飞先生的文章力图在这方面做些正本清源的工作。情节问题的复杂性或理论意义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文本,对于有着漫长历史的中国古代小说来说,情节的继...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小说尚"三"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小说具有突出的尚“三”特征。沈从文小说尚“三”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氛围营造、主题传达、情节安排等方面。尚“三”不是沈从文随意的创作习惯,它有着悠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以“三”为法的民族无意识潜在支配的结果。探索沈从文小说的尚“三”特征,有利于深化对沈从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优秀文体家凯瑟琳·安·波特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偷窃》,在人物话语,叙述角度和故事情节三方面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魅力.朴素平淡的人物话语展示了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和徽妙的人际关系;看似含混的叙事角度透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看似无关的情节离间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实现了小说的艺术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铁凝小说诗性与智性的小说语言策略出发,探索了铁凝的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独有的生命体验,其叙事策略体现在诗性描写与智性幽默两方面。铁凝将诗性因子融入小说创作,将营造氛围、铺设情调提高到文本的核心与精髓,在散淡的故事和模糊的人物身上寻找生命的意义,使其小说具有了明显的诗化倾向;智性幽默是铁凝对生命感悟的另一种方式,在情节设置上她采用一种适度的夸张,使小说获得了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读汪曾祺的小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看似不经意、不着力而又处处弥漫的由主观情思和意绪构造的氛围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云波诡谲的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这些在叙事性小说中被抬高到决定小说存亡的关键因素被汪曾祺轻描淡写地冲决了,取而代之的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氛围。它制约着小说的情调、人物情感和情节结构的生成和流向,它是作家的精神气质的文本化,是环绕某一人物、事件或场景的基本色调,是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民族情感、地域风情等众多因素与作家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经历、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而形…  相似文献   

9.
在对《水浒》评点的文学批评实践中,金圣叹在注重理论实施和指导的同时,还通过对小说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语言表达等创作技巧的分析和研究,表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能够较为成功地呈现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风貌,其原因之一在于精心设计的文本结构。尽管在表面上《创业史》呈现为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叙述的故事结构,但质言之,作品对集体化创业史的叙述更主要地呈现为情节结构,即作品的"题叙"、"正文"、"结局"在逻辑关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正文"部分不侧重于情节的纵向发展,而由几个空间场面组接而成。这使得柳青在《创业史》中游刃有余地对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了充分描述。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曹禺的《原野》在各自国度的文坛上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予以认定。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氛围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比较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尹强的长篇新作《不成样子》,故事叙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的、性格复杂、富有立体感;艺术结构以"我"(柳萌)为贯穿始终的叙述视角,采用两条线索交错行进的方式,将两类欲望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但其艺术缺失有三点值得商榷:人物命运与性格的相似性,主人公在文革时期所具有的清醒的理性,以及作家晚年艺术想象力的发散等。  相似文献   

15.
“看见猫-找猫-想猫-得到猫”是《雨中的猫》看得见的“八分之一”,海明威以凝练的语言、简洁的情节,给读者创造一种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去发掘作品隐匿的“八分之七”,即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深邃的思想。这种含而不露的笔法是作者“冰山原则”创作理论的完美体现,它扩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朦胧了作品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和寓意,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6.
小说创作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常解释为:"环境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具体场所。"但在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小说中,人物与环境出现了复杂的情形,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并不只是人物展开交往和活动的场所,还是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著名历史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改变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巴达克思》和《上尉的女儿》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对小说《飘》进行分析,指出作者在设计小说情节时,巧妙地在人物性格、故事背景、情节过程中安排矛盾冲突,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认为这些冲突的双方在尖锐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依存,互相妥协,成为《飘》在情节上独特的艺术设计,增添了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水浒》与宗教的结缘,是受宋元以来民间宗教与民间武装结缘的深刻影响所致。其宗教描写,可以说是对封建时代民间武装与宗教结缘之状况的一次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在政治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同时,其宗教描写叉具有组建叙事框架,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等叙事功能,因此又兼具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