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民族自后稷封于有邰,至武王翦商建国,成为中国第三个奴隶制统一的国家.从历史的历程来说:约历千年左右.从社会发展史说:自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自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自国家的产生,进入文明时代.周民族相传是帝喾后裔弃的子孙.有邰氏女姜嫄生弃.弃在原始社会时期做农官.开始种稷和麦,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子孙世袭.公刘迁豳,改善农业,部落随着兴旺起来.从公刘到古公亶父,十代都居于豳.《诗·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姜嫄的儿子弃始为农官,子孙世袭.这段历史意味着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后稷传至公刘.《史记·周本纪》说:“公刘,后稷之曾孙也.”但据《史记·刘  相似文献   

2.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大约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以解决时政,使生命得以延续;又品味百草,为民治病,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毅力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厚重。这种坚强的毅力和对生命的珍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把“古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时代,即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二是考古时代和传说时代,即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中国从黄帝、炎帝到舜禹时期,是我国几个古老的部族大融合时期,有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三苗部族、少皞部族、百越部族、西戎部族和北狄部族等。这一时期这些古老的部族逐步趋向统一和融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逐渐地向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联盟转变,并且开始了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加剧,贫富差别也产生了,阶级初见端(日兒),国家雏形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连山易》中所隐含的许多观点都体现了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如阴阳对立统一是炎帝时代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体现了炎帝时代的整体思维;天下和平是炎帝时代和谐社会的理想;仁与义成为炎帝时代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成为炎帝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对以后中国及世界文化,尤其是政治、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契丹“再生仪”中所立之三歧木,乃是女阴的象征。“再生仪”是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原始崇拜仪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再生仪”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欲战胜死亡的威胁,求得永生、幸福的一种宗教心理。在契丹故地辽上京临潢府一带,至今仍有“再生”习俗存在。  相似文献   

6.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远古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备受先民推崇,被尊为三皇之一.后人称颂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将炎帝神农同黄帝轩辕一起称为炎黄,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汉代已经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如“神农社”之类.汉代画像中常见有对炎帝神农事迹的描绘,虽然这些事迹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却形象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炎帝神农的崇敬.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曾普遍存在图腾外婚。图腾外婚是原始人为了生存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动模式、活动规则与生活习惯,是氏族社会集体表象的重要表现。从本质来说,图腾外婚是原始社会的生存制度或生存设置。  相似文献   

8.
原始社会时期,株洲地区社会经济至少有20万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使用打制石器,到使用磨制石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经3个不同阶段.从7千年前开始,在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原始农业大框架下,畜牧业、手工业也逐步分工发展,氏族社会组织形成,原始宗教信仰萌芽,贫富差别开始产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逐步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变革时期。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对社会的变革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就这时期各少数民族人物的历史作用及影响略作评论,请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10.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时代已初步形成了集体主义的观念模式,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传承与积淀,逐渐形成为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大的现实启示——那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鄂伦春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度,表现在继承制度、婚姻缔结、宗教信仰、丧葬祭祀、族谱、习惯法等方面。鄂伦春族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度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具有特殊性,其产生经过、存在状况及在当今社会的残留形态都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法和孝悌是儒家道统的两个重要命题。自周朝以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皆 利用由上古原始血缘氏族制演化而来的宗法家族制度统治臣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家族制度在唐宋时又演化为家族家长制。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三河”地区是古西羌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通过对青海省柳湾等地古西羌人的考古新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羌人在大迁徙中与土著“东女国”等母系文化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摩梭女儿国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之下,如同昙花再现,这种返祖现象的存在不过1500年左右,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已有本质的区别,是封建私有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的转型,宗族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拐点。文章通过对武鸣县汉族的一个支系——横塘人(平话人)的宗族进行调查发现,尽管现代宗族的传统物质要素缺失严重,但是族人关注更多的是宗族文化的发展。进而认为这是建立在旧宗族形态基础上的变异体,并长期适应着现代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婚姻是诗歌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可以发现中国婚姻史上存在四种基本形态无偶婚、寻偶婚、配偶婚和择偶婚,这四种形态各有其流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族强盛的时期。宗族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士族地主经营的封建庄园,以宗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及由族长控制的武装坞壁。宗族观念有三种主要倾向: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源于同居共财的经济生活与保持优势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址复原的解读,分析原始建筑中墙体的演化、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以求对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及室内空间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族规是土家族宗族社区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经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当今复兴的族规绝非旧族规的翻版。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发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族规与现代社会调适,使之服务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党的农村政策并不是乌托邦指导思想下的产物,而是中国现代化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一历史必然在于:经济上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政治上强化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整合能力;意识形态上消除家族文化的影响,确立农民的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20.
7世纪之前日本的社会性质问题历来是史学家争论的问题,此时的日本社会与原始社会解体时的状况基本保持了一致。其突出的表现是经济生活上的部民制、政治上的氏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体信仰。三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的日本——氏族制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