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9,(2):39-45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超《红》胜《儒》""平《红》超《儒》""鼎足而三""逊《红》越《儒》""逊《红》平《儒》""远逊《红》《儒》"六说。这种"排位"有一定必然性;诸说也各有所据,讨论之无果即是结果;而且归根结底,《歧路灯》的排位不由讨论议决,而将经由"历史的筛选"注定。《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可比的,已如诸说;又是不可比和不必比的,即李绿园《歧路灯》是中国古代小说独品一流之作。  相似文献   

2.
就《歧路灯》本身特色,结合历来研究者对其主旨的评说,说明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和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研究《歧路灯》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十二月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栾星同志为整理、校注这部小说曾花了十年功夫,认为它“是清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之外,又一巨著”。(《歧路灯·校本序》——以下简称《校本序》)姚雪垠同志为《歧路灯》作序,指出《歧路灯》的产生,“标志着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第三阶段已经成熟”,“必须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中给予应有的地位。”《歧路灯》的出版,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以往发表的《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成书方式上,《金瓶梅》是“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歧路灯》是“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这是《歧路灯》对《金瓶梅》在成书方式上的超越和发展。在“对小说写‘性’的认识之比较”部分提出,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金瓶梅》写性,是对小说主题、题材的重大开拓;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也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金瓶梅》大写特写性,是作者对理学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李绿园与《金瓶梅》的对立,是理学和反理学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两部重要的家庭长篇小说,作者比较宏观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所写的婆媳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歧路灯》中的巫翠姐都是"恶媳妇"的典型。这种"恶媳妇"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论《歧路灯》的创作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小说《歧路灯》校注本出版后,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本文认为,该书并非成功之作:作者奉扬的仍然是宋明理学那一套陈腐思想;充斥全书的是流水帐式的芜杂的生活记录和空洞乏味的说教。本文指出,阐扬封建道德以裨教化,以大掉书袋来炫耀博学,这是明清文学中的一股浊流,《歧路灯》亦未脱此巢臼。  相似文献   

7.
刘畅 《南都学坛》2009,29(3):42-46
《歧路灯》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悖离了明清章回小说"神道设教"叙事特性,书中的宗教描写并非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哲理表达服务,亦非借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歧路灯》中对中原地域的佛教信仰描写,大多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讽喻世道人心,为其"亲近正人,用心读书"的主题思想服务,于无意间彰显了佛教信仰在中原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现实性、功利性和世俗性。事实上,在广大的中原地域下层民众的思想中,佛教观念正是他们所理解的、贴近世俗生活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佛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在小说史写作中因袭多而创新少 ,在作品研究中对几部小说名著研究多而对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些二三流作品研究不够。在这种研究状态下要写出一部系统完整能真实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原貌的小说史是很不容易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一方面要在小说史观念与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对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小说作品还要做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李延年教授的新著《〈歧路灯〉研究》,对产生于 1 8世纪的长篇小说《歧路灯》进行了全面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在《歧路灯》…  相似文献   

9.
栾星先生校注的《歧路灯》有不少需要商榷的地方,文章通过比勘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与栾星先生本,指出栾本存在的错误,并认为当下迫切需要一个高质量《歧路灯》的新校本出现。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9,(6):31-44
《歧路灯》托于明代,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外省生活画面和各色人物。它创造了一个读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画廊,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人物组合的数理模式,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对照法"与"个性化","写实"的两个意外效果,以居处与聚会写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等,都显示了李绿园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文学典型的艺术功力,多方面地达到了其时代小说艺术的顶峰。《歧路灯》堪称我国古代与"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并列的第七大古典通俗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科教兴国是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社会性取向 ,是其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性取向 ,是其教育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功能性取向 ,是其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教育思想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三个面向"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统一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三个面向"确立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价值取向,因而成为邓小平教育思想中最具原创性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科学有效的战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二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主张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为先导、以法制为保障,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措施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健康人格的心理引导,导致社会中出现"人格危机"问题。本文从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并提出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虽然在微观和宏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并不理想。研究重心多倾向于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与地位,成果中重复研究现象亦颇多。为了推动与深化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应对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和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要注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发现一些创新因素。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三代领导人的科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作为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键,形成了各自的科技思想: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将“科教兴国”确定为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三代领导人的科技思想是随着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和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入的,体现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和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体系,他们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制定科技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代领导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各异。邓小平复出后,处在中国的拨乱反正转变观念时期,他承担着如何使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则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领导人才应该具备的总的素质要求就是“德才兼备”、“四化”、“四有”;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必须采取包括制度建设、实践锻炼、学习、教育、培训和监督等多种方法和途径。邓小平的领导人才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我国新时期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凝聚改革共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认为认清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选定恰当的改革内容和方式、增强改革的动力,都需要凝聚改革共识。对于如何凝聚改革共识,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拿事实来说话,要勇于试验积累经验,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同人民商量办事。邓小平的凝聚改革共识思想,对今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就必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 ,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社会现实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 ,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用现代科学技术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唱响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