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评论家阿英60余年前曾以百余字篇幅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之不足。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苏雪林评论的升温,这些文字似已被人淡忘。本文作者在此从题材选择、作品思想深度、审美意识三方面对苏雪林早期散文之局限性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求读者能够对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有一个更为客观、深入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对梁启超、王富仁的美文编著的研究分析得出什么是美文的结论。即:一、人的形象关。特别是女性形象美、男女情爱美。二、自然之美。而思想感情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都是在二者基础上人化的结果,也就是文化的结果。美文指诗和散文。但周作人曾说“美文也是小说”。而王统照、冯文炳、沈从文的一些小说都具有以上美文的特点,所以可看作是美文式小说。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景描摹、风格差异、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7.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景描摹、风格差异、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8.
美文,这是散文的“爱称”。 散文与诗画不同,却兼有诗画之美。 翻开精巧的散文画册,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画卷,无不令人心旷神怡。那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情,盎然的情趣,明丽的色彩……都充分展现于艺术画面之中,读者由此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散文美离不开画面美,而要把一幅幅相对独立的画面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却更为重要。于是,散文作者便在写作实践中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10.
<正> 也许是与写实、写美相辉映吧,“美文”是郭枫散文卓具特色的重要标志。当然,虚假与美无缘,但写实也未必就是美文,这在台湾文坛亦不鲜见。从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之后,写实主义一举取代了现代主义而成为文坛主潮。写实文学得到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机,也确实产生了不少震动社会之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写实主义的大行其道,文学的艺术性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粗制滥造的现象反而日见其多。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名家名篇,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质胜于文的不良倾向。同理,写美,也不一定就是美文。一则,什么是美,人见人殊;二则,写什么美,也各有选择;三则,如何写美,更是千差万别。其结果,究竟是不是美文,实在一言难尽。而我们所认定的美文,首先得有美好的思想。而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