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佛经材料看中古汉语人己代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人称代词,根据说话者对涉及到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分,形成各自相对又彼此相关的两组。一是三身身代词,这是从说话人(第一人称)、对话人(第二人称)、交谈双方之外的人(第三人称)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另一组是人已代词,这是从话题所强调的中心人物(己称,如“自己”)和非话题强凋的人物(旁称,如“人家、别人”)这一角度区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3.
以汉语旁称代词"人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其语法化的演变轨迹,并运用"斜坡"理论对"人家"语法化路径中的主观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从历时角度阐释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印、台”几个,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后“我”在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汉语语言历时长久,第一人称代词从古至今在数量、称数、格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发展过程中代词重叠或并列连用现象,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其用例主要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用例较少,人称代词没有重叠或连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居延汉简指示代词全部承袭先秦汉语而来,有些虚词的用法与先秦时期的相同,如"之、其"所形成的分布格局等;指示代词在继承的同时也有发展,如"是、厥"的衰落、"通、此"的大量使用以及指示代词的集中化倾向等.这些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了代词"某"字的产生原因以及在先秦两汉时期用法的演变,并将"某"分为"自称"、"他称"、"物称"三类,而且初步探讨了"某"到底是否为第一人称代词的问题,同时还指出了影响"某"字用法的语言以及社会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汉语的历史看来,汉语的代词同别类词一样,不断地添加,也不断地消失。因此汉语的代词不但数量不少,而且各个时期所常使用的代词也不完全相同. 六朝时期很有几个在当时是常用,但在现在却不免感到生疏的代词。这种代词,无论是在人称代词里或是在疑问代词、指示代词里都有,把它提出来研究一下,对于汉语发展史的研究不是没有帮助的。不过本文不打算全部加以研究,只先提出几个比较特殊的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而言,汉语复数意义的实现是词法手段与句法手段并用的结果,代词复数和名词复数所采用的语法手段差异明显.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一般使用词法手段,附加“-们”;汉语名词复数主要采用句法手段:使用虚词(助词“们”)、使用表约数的形容词、使用表确数的数量结构.复数标记“们”在中古时期产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语法化和词汇化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汉语复数表达受量词系统的制约,“们”同“数量结构”一般不能同现;如果同现,“们”必须从中心成分的后面移位到之前的定语位置.  相似文献   

11.
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有儒、道两家著述16种,其中"仁"字凡67见,均写成上半为"身"或"千"或"人"、下半为"心"的形体,构形奇特.本文研究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探讨"仁"字上半部三符的关系及其功能;下半部"心"符的意义和渊源;郭店楚简"心"符"仁"字所体现的文字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哲学中的"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真”这个字在现存《庄子》之前的古籍中几乎找不到。“真”作为哲学概念的提出,是庄子的一大贡献。“真”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哲学突破”时代中国哲人对当时人类文明成果的怀疑与反思,表达了他们试图突破自身有限性而指向超越之域的精神诉求。庄子对于“真”的探求和理解,通过“真人”、“真知”、“真性”等富于意象性特征的概念得到了具体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四声别义"作为一种语法手段,词语的单音节形式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四声别义"所依存的语音环境受到了影响。在概念内容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声调来实现词语自身语法功能的变化,这决定了其在使用范围上的局限性,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四声别义"语法功能的弱化。  相似文献   

14.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修辞学习》2003年第5期所刊石云孙先生之《句式新得例释》所论"歇后句"进行了一些补充性的探讨。根据"歇后"的构成方式,将"歇后"这一修辞方法分析为譬解谐趣的"歇后"、缩略成语旧句的"歇后"、略语不定的"歇后",主张把第一种情况称为"歇后语",后两种则应称为"藏词"。  相似文献   

16.
“周星”考     
"周星"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释为"岁星"、"指十二年",引白居易文、周亮工诗等为例,片面而有误。此词在古文献中之意义,除了上引两辞书所列义项(但辞书所引例多误)外,尚有下列义项:一、"一年。"二、"岁月,年华。"三、"一岁(用于表示年龄)。"四、"星名"(非"岁星")。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序>中有"赏究天人"之说,一些学者认为是"学究天人"之误.事实上这并不是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赏究天人"不仅可通,而且更能体现六朝文人的审美倾向;第二,从校勘依据上看也有可商榷之处;第三,如果以"赏究天人"为误,而改为"学究天人",则与钟嵘在<诗品>中体现的反对以学为诗、倡导直寻的一贯思想不合;第四,与序言中的语境不合;第五,与当时的玄学审美思潮不合;而"赏究天人"说法的出现,正可说明"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当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V他个C"作为一种完形句式,凸显主体计划通过某种活动达成某结果状态的决心。句式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模块分层组合的过程。先是C的[结果性]与[定量性]组合生成C的[目标性];接着,V的[自主性]、[未然性]与C的[目标性]合成VC的[计划性];最后,"个"、"他"对V、C语表距离的疏远与VC的[计划性]合成句式的决心义。句式义反作用于C,使C获得[主观大量]性。句式的决心义与"他"预指时的情态义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20.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主要用来阐明叙事文本中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文学,它的叙事情境有三个特点:舍弃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而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抛开现代小说叙事偏好的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而采用零聚焦;运用讲述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