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处理文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指出了每种方法和手段的不足之处。译者了解了民族文化因素的得与失,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14-118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媒介的重心也正在经历着从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的转变,媒介自身主体理性慢慢开始觉醒。文学开始呈现出在不同媒介间转换的现象,文本由单一的媒介性走向了跨媒介性。在不同媒介下的文本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审美,为文学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助力。因此,如何看待文学文本的跨媒介性转变,将会成为研究文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从文学理想成为审美现实的流通模式和阅读模式,是民族视野下的世界文学景观。翻译文学并非本土文学,也非外国文学,其自身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建构使得翻译文学表现出相对于外国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双重拒绝,而作为一个独立场域存在的事实也摒弃了认识论上传统的二元对立,超越了结构与历史的割裂,翻译文学兼具外国文学、本土文学两者的特点,是亦此亦彼的双重结构。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水辉 《云梦学刊》2006,27(3):149-151
运用互文理论,分析比较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各自文学系统中的元文本和互文本的不同,也在互文理论光照下重审等效论,指出对等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目标文本只是原文文本的一种特殊互文本。  相似文献   

7.
城市中的人口迁移与跨民族交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民族多元化现象,各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也日趋增多。作者不仅分析了城市中跨民族交往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还剖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各种心理上的、文化上的和利益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房福贤 《齐鲁学刊》2007,(3):107-110
抗日文学写作是山东文学的一种传统。在抗战期间,山东就涌现出了一批抗日文学作品。战后的山东抗日文学受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创作成果虽不够丰富多彩,但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新时期山东抗日文学主要的成就,体现在莫言、苗长水和尤凤伟的创作中,他们引领了时代风骚。山东抗日文学的缺失在于尚未创作出抗日大文学。  相似文献   

9.
何峻 《天府新论》2002,(1):83-85
翻译是跨文化传通 ,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 ,翻译文化沉积很重的语言 ,就需要先对原语文化进行解码 ,再将其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让原语文化特征及信息得以再现 ,使读者更加了解原著及原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局势跌宕,西方思潮涌入,社会和民族发展站在不确定的十字路口。翻译活动作为中西碰撞的火花,在思想革新民族蜕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翻译文本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反映了译者在文本择向时的立场及时代的大趋势。本文从多元理论学派的观点入手,纵向地分析研究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及社会导向的影响,剖析了翻译在纯粹文字转换背后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视角透视英语谚语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昊文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94-95,99
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用学翻译思想强调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的动态性和理性的语言使用,它更能透视文学翻译中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思维在翻译建构中的解释体现了翻译研究从规约性向描写性,再到理性交往解释的语用学转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是通过语词体现出来的.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有意译、直译、直译加注法和套用译语成语或习语.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相关的文化翻译理论,对河池地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原文多为胡本;译场的基本结构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6.
宋敏  林杨 《阴山学刊》2006,19(1):41-45
英译中国唐诗目的是实现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诗化翻译法,做到文化语境顺应。具体来讲,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原文的意境,再现原文的修辞、风格,准确表达文化词。  相似文献   

17.
近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民族情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延礼 《文史哲》2002,1(2):98-102
中国翻译活动起源很早,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应当溯源于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翻译则始于近代。在近代文学翻译活动中,民族情结是突出的一点,内容上的关注民族精神、形式上的本土化选择是其主要两个侧面。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不仅制约着翻译主体的文本选择,而且它也强化了翻译文本中主体文化的渗透力度。这是20世纪第一个20年外国文学译介中凸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走跨国经营的道路是项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云南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经济的交汇地带 ,这使云南企业跨国经营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加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更为云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会 ,由于云南企业在与东盟长期合作的基础上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跨国经营 ,以及云南企业对东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的特点 ,这些都为云南企业进一步扩大对东盟的跨国经营 ,增加更大市场份额带来了大好机会 ,云南企业一定要把抓住历史机遇 ,在跨国经营这个领域中 ,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看典籍英译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联斌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12-113,124
本文的研究表明,典籍英译的标准其实是适合与忠实,这种翻译标准给译者在英译典籍过程中的权限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译者并不是被动模拟,而是基于忠实基础上的主动模拟。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在翻译学科发展陷入困境之时,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应运而生。翻译研究学派在推动翻译研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引着一部分人把关注目光投向了这一学派迅速崛起的背后成因。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本文将客观、真实地解读"翻译研究学派"的学术主张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