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指导我们实际工作的根本原则。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就是一个变精神为物质的过程。无数事实证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一旦被子部和群众所掌握,就变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物之间进行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能动的,是人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为动力,自觉地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既表现为主体人的物质力量对客体的作用,又表现为主体人的精神力量对客体的作用。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第四,实践是革命的,它既能使客体发生变革,又能使主体得到革命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践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富斌 《社科纵横》2004,19(1):100-103
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赛伯空间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切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它既同现实实践一样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征和功能 ,从而突出地展示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 ,也是人类充分发挥创造性、超越性和自主性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虚拟实践活动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时空区域 ,根本改变了人们活动的时空结构以及与之相应的时空观念 ,从而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4.
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求人们对世界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要想在未来有一个效果良好的实践活动,就得先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正确认识。这种关于未来的认识活动就是超前认识活动,其结果就是超前认识。所谓超前认识,就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未来以及对将要从事的实践活动的认识。本文谨对超前认识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一、未来指向性指向事物发展的未来,指向人们实践活动的未来,这是超前认识的一个显著特征。超前认识注意的重点不是现存的事物和人们现时的活动,而是未来的存…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实践的由来、发展和实质关于实践的问题,不仅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机械唯物主义也是承认的,就连实用主义也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实用主义的实践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除了同实用主义在精神决定物质、意识决定存在、主观决定客观这个基本出发点根本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它们主张的是个人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则主张社会实践。什么是社会实践,它的由来、地位和实质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既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自身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与桥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在中国大地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反思 ,但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旧哲学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就在于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使哲学由天国返回到人的生活世界 ,变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理论 ,从而使哲学成为革命的和批判的意识 ,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主体性文化精神 ,它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价值坐标 ,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角度去认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取得举世瞩目辉煌业绩的20年,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变迁,这是一场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引发的规模空前的思想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它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振兴。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将以崭新的姿态,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新业,这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是物质与精神的互变。一、从理论原则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  相似文献   

10.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1.
实践作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决不只是一种反映,也不是反映的总和,而是一个发生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不断扩展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中的开放过程,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结构中,又必然地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两极因素,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这一点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确认。但问题在于,实践这一动态结构是如何建构起来的,组成实践结构的诸要素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 实践是由主体和客体以及中介着…  相似文献   

12.
个体的人是一个开放性存在。他在寻视烦忙之中组建起一个属他的世界——他的社会关系整体和自然关系整体。这种组建活动就是个体实践。个体实践与个体实践处于不间断的互生运动之中。这互生运动的总体化就是世界。为了透彻地把捉个实践,在这里必须追问的是:个体实践之为实践的本体论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将人类个体的实践活动与阿米巴虫等前人生命个体的自下而上活动区别开来?个体实践的根基性结构是什么?一、个体实践的共时性结构①——对个休实践本质的探讨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用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改造外部物…  相似文献   

13.
1981年3月,苏联哲学协会于莫斯科召开了题为《根据苏共二十六大决议精神改进苏联哲学协会的科学、宣传和组织工作》理事会全体会议。哲学协会主席康斯坦丁诺夫院士致开幕词时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变革,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科学、技术、政治、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精神生活、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人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改造世界、改造人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革命动因是什么?席卷整个星球的世界革命过程的各  相似文献   

14.
通观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一方面,当代科学比较系统地描绘了一幅主体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图景,另一方面,当代实践也越来越成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源泉和普遍应用。这种科学与实践逐渐趋于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揭示了实践与科学二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它们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试从当代科学如何更进一步地突出了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普遍改造,也就是科学对人类实践的深入描绘和当代实践如何朝着  相似文献   

15.
人是从改造自然、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人类的生存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界,而依赖于生产实践活动;真正的实践不是本能的求生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过程。实践过程是从对外部对象和自身需要的有意识把握开始的,对世界的信息改造加工活动往往是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6.
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 我们的证明从领受个体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出发,因为人从最落到实处的意义上讲是个体。个体的人的活动不外分两种;个体通过手、脚、躯体和由它们把握的物质工具系统进行的改造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物质操作;个体通过想象、概念运演…  相似文献   

17.
论物质生产领域审美文化的本体──技术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经验和所创造价值的积淀,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并贯穿文化一切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占而喻,审美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活动,即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并给自身带来愉悦的精神实践活动。提到审美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传统的艺术活动,因为它的宗旨就是创造美,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与之相关,美学史总是研究艺术哲学,对艺术美的规律研究得十分深细。其实,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以对世界的物质实践掌握为基础的。最初,它同对象一实践改造活动完全交织在一起,后来才逐渐成为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动地改造自然,不断创造和扩大物质财富,而且“通过生产发展和改造着自身”。我国的四化建设也正是这样。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生产建设中不仅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而且需要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四个现代化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它的创造者和主  相似文献   

19.
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 ,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 ,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 ,网络技术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实践。在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扩展和高扬。本文拟在概述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阐述网络社会的实践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从静态结构上看 ,它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 ,通常中介 (特别是工具 )的发展水平是实践发…  相似文献   

20.
(一)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有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是某一地区、某一单位和某一部门的具体情况。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两个方面正确地结合起来,使党的方针政策变为各地区、各单位和各部门的群众的实际行动,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