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编列十题,每题举一例或数例。第一二题为对宋元人词语、制度之误解;第三四题为对一僧数道身世之误述;第五六题为人名之误混;第七八题为不考时代、史实而作之褒贬;第九十题为混淆年号、书篇而致以不误为误。作者逐题就例,揭示误点,剖示误因,就其症结,切要举证,详明辨析,以匡正其失误。题例虽少(限于篇幅),但对查阅此一目录学巨著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编列十题,每题举一例或数例。第一二题为对宋元人词语、制度之误解;第三四题为对一僧数道身世之误述;第五六题为人名之误混;第七八题为不考时代、史实而作之褒贬;第九十题为混淆年号、书篇而致以不误为误。作者逐题就例,揭示误点,剖示误因,就其症结,切要举证,详明辨析,以匡正其失误。题例虽少(限于篇幅),但对查阅此一目录学巨著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此余古声考全稿中之第一部第一表也,自颜亭林知古无“轻唇”钱大昕知古无“舌上”,于是世知古音之必简于三十六母,其后代有補苴余杭大师章先生创“粮”“曰”二组归“泥”之说,(?)黄季刚先生因往说为古声(?)九类,几成定譮,言古声者,至今未能度(?),然诸老先生之所考,拨(?)尚不能密,僅足以明古声有些趋向,而不能断古声之必如是说,及其所以衍变之俞脈。且取材皆秦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 理由 1 改良野蚕丝绸业之结果 缘荒地有因交通而变重要废物有因制造而成珍奇如吾国独产之粗劣野蚕丝已经吾等多人数年之研究应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漂白治练染织後  相似文献   

4.
文章把宋代咏物词分为两大创作范式。第一种范式重在摹写物态,具体写法又有状物与体物二种。状物者力求穷形尽相,即“尽物之态”;体物者力求潜心于物,以“穷物之情”。第二种范式重在即物言情,具体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托物言志,即借物之特征以寄寓某种人格精神;另一种为因物寄情,即借客观事物作为引发情感的触媒。  相似文献   

5.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九四六年秋,余偶以先唐文学史授诸生,因草此诸篇,以挈纲维,备讨论。凡所措心,多在史迹之解释,而于叙述则略焉。以故事成文,布在方策,承学之士,当自得之也。郑君有言:“教者开发头角而弗洞达,则受之者,其思深。”斯固区区之意所存,览者幸勿病其简率耳。翌年春,既毕功,因记之。  相似文献   

6.
在一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垂泪而哭。究其哭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报效唐僧。二是为求正果之难。这两个原因正是孙悟空全部行动的核心,而第一类原因中本身又具有求正果的因素。所以,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执著的求索者形象。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覆试与当时的科场风波密切相关 ,其或因朝臣党争而起 ,或因知贡举者失和于权贵而行 ,长庆以后的子弟问题在历次覆试案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覆试内容与省试相同 ,进士试诗赋杂文 ,明经帖经、墨义。初试及第者覆试中普遍有所刷落 ,主文试后也会受到外放惩处。唐五代之覆试与中书门下的考覆分别在形制、权力两方面影响了宋代殿试的产生。宋太祖、太宗之世 ,作为唐五代科举考试拯弊补救措施的覆试 ,不仅本身扩大范围而制度化 ,其中又且衍生出宋代集权表征之一的科考最高形式——殿试。“覆试”、“考覆”及今日之“复试”三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8.
《尚书》今存二十八篇。宋人真德秀以为,“《禹贡》、《顾命》乃记之祖。”细读《尚书》,又见《尧典》叙尧、舜事迹,《金縢》叙周公事迹,亦当归于“记”体。其余二十四篇,分属谟,训、诰、誓、命五类古文体。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曾阐述此五类文体的特点为:“陈其谟而成嘉猷者谓之《谟》,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属其人而告之者谓之《诰》,即师众而誓之者谓之《誓》,因官使而命之者谓之《命》。”总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闲情赋》与辞赋中的爱情闲情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萧统《陶渊明集序》曰:“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盖陶渊明之文学因萧统而显,其《闲情赋》遂亦因萧氏而成为一段争论不休的公案。反对萧氏此说的先有苏轼,其态度极其强烈,他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相似文献   

10.
莱维纳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对本体论的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法国哲学家莱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的特征在于本体论传统 ,这种传统漠视“他者”的他性 ,而追求同一性 ,其现实的后果导致欧洲现代的种种危机。莱维纳斯强调他者的绝对性 ,认为与他者关系的伦理学先于本体论 ,是第一哲学。而理解伦理学的首要性要从他人之脸入手。作为本体论的哲学正在趋向终结 ,而当我们学会聆听他者的声音时 ,哲学将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华夏之辨”与“华夏大防”王文元(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宗法制度需要以礼仪加以规范,礼仪正是华夏之所长。所以,自古华夏民族就因礼仪完备而自豪,也因外族没有礼仪或礼仪薄弱而对其加以鄙视。久而久之,终于导致了所谓“华夏之辨”。“华夏之辨”,华夏不同于他族之谓也。即世界第一民族之辨。华夏之辨对于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作用,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华夏之辨的主流是文化之辨,不用拳棍刀剑“辨”(这一点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形迥异)。儒家用特殊服饰确认与加强自己的地位乃至自己民族的正统地位,并通过…  相似文献   

12.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  相似文献   

13.
<正> 1·0 范围 1·1 本篇考释之本字,仅限于客方言五华话之阴声韵字。所考多为该方言使用者误以为有音无字之僻字。如说话快一义,客语曰[fai],字本作“祸”,本有其字,因生僻而误以为无字,故本篇考释之。此外,亦有字习用不僻,因音变或义变而不知其竟为本字者,本篇亦释之以明其为本字。如义为树枝而口语音[k‘a]者,字本作“柯”是也。  相似文献   

14.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人穷志气就不足了,马瘦毛长的就长了。因穷而自甘堕落者有之,不甘穷而奋起拼搏者亦有之,不可统而论之。"评析自家心里急,他人不知忙。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自己遇事心里焦急,别人照样不慌不忙。贫穷时没有好心人赠送金钱,患病时却有能人告诉药方  相似文献   

15.
第一百三十三条,有诉追犯罪职务之公务员犯左列行为之一者,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意图取供而施强暴紧迫者, 二,明知为无罪之人而使其受诉迫处罚,成明知为有罪之人而无故不使其受诉迫处罚者。  相似文献   

16.
清初顾、黄、王诸大思想家,主“经世致用”之学,后因康、雍、乾三朝施行民族压迫,思想界沉默销声,学者溺于考据。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增长,学术风气渐变。道、咸之前,龚、魏之先,于嘉庆之初,首倡重大改革之端者,以包世臣为第一人。包世臣于少年时深受顾炎武思想影响,有志于“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  相似文献   

17.
(一) 什么叫做本?本始见于刘向论述雠校:“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毛春翔先生认为本即书本,没有特殊含义。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迭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刘向……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则为折本可知。”张舜徽先生赞同叶的意见并发挥说:“‘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这话是对的。因根计数起于卷轴。就卷子中的本轴而言,可以称根,也可以称本。那末,‘版’的名称,原于简牍,‘本’的名称,原于缣帛……后世因合二者而连称‘版本,用为书册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之书,含民族史料者不少,因馆臣出于传统偏见,对此类书不甚关注,其提要大都草率欠精,而书斥入存目者多。前人对此类书提要之舛误,虽有纠弹,但未致力于搜索,故仍存不少纰谬。本文举出二十种书之提要,皆前人未纠或纠而未正者,就其舛误,逐一辩证  相似文献   

19.
《今日南国》2010,(5):8-9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与资源县交界处,为越城岭主峰,海拔2141.5米,因顶峰一巨石形似蹲伏的猫头而得名。总面积267平方公里。猫儿山不仅是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华南群峰之冠。  相似文献   

20.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